秦轩有好几个计划想问我要不要一起,我都毫不犹豫拒绝了。唯独,“要不要我们两个来个加拿大和日本,润出来的中年男人的对谈吧”。“我觉得 blabla …” 没等到他后面说多详细,我就说,“好,定个时间开始试试。
后来有些延误、有些讨论,但再后来就有了“在线和离岸”的01、02和03。
01我们应该彼此确认了这个对谈可以继续,02就算找到了对这件事情的信任感,03我其实进入了很舒适的状态,甚至算是小有疗愈效果。
我年轻时候还是看过不少传记啊回忆录啊什么的,以前的人还特别爱写“交游记”之类的, 比如跟谁通信讨论了什么,跟谁见面聊了什么,几个好友一起说起什么来。尤其是看到西南联大那段,整个搬迁的途中、异地办学的时候,一群人整日在一起,加上爱国求存的上进心,理工科生也好,文科生也好,聚在一起就是聊专业问题、聊思想问题、聊认识聊外部变化。
讲真是羡慕的。似乎大学之前,能聊怎么解数学题、这个英语语法怎么回事,对很多人都是不太能和同学进行的吧?我大致是可以的,我会主动跟人分享,然后少数几个朋友也会偶尔聊起,但有点奇怪吧?大学原本应该是可以有这种清谈吧。怎么说呢,开始的时候跟着学长,或者是看一些社团的交流,然后就是很羡慕,可是那种烟雾缭绕还要配啤酒,我大概是瞬间放弃了。
同学之间,尤其是我宿舍,基本是没有这些话题的,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秦轩就算是可以聊的,我们可以去北门吃拉条子,买买旧书,虽然他是那种很得瑟显摆的聊,但也聊胜于无,当然这大半是玩笑,无非是他简单真诚所以还能拿出这些话题。
后来换了宿舍跟高一级的学长们一个宿舍,到时可以晚上出去吃夜宵加上很多的清谈,也有看小说电影的内容,也有哲学思考或者专业内容,即便是讨论食物也还蛮有趣味的。算是很美好的一段宿舍生活。
但无论如何,总是不够。往后每有这种机会,都觉得并不合适我,那些饭桌,或者放在了热火朝天的媒体环境下的交谈,总是不够“清”。说回来,我自己确实也属于并不合适和擅长这种的,旁听对我来说还是可以的。
再就是年轻时候 BBS 的聚会,我很喜欢,算是有趣的聊天;然后 Blogger 们的聚会我也喜欢,算是有趣的聊天。奇遇花园前几年的各种沙龙我也喜欢,算是有趣的聊天。
但慢慢也没了,就是那种还没有抓到足够多,它就稀薄起来。因为自己变了?时代变了?别人变了?客观来说就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吧。
毕业以后的很多年里,我和秦轩隔三差五会见见,应该得益于他吧,他还是会喜欢说,想你们了,见见什么的;聊天也是,会有愁闷要说,但也要显摆得瑟一下,会diss同学这样也会被反diss回去。总而言之,就有很多的生活、认识、经验、想法,再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交换了。
所以跟秦轩对谈,有一段一致的教育背景,见证了各自这些年的经历,分享了很多认识,加上“在地和离岸”这样很接近的当下体验,所以聊到 03 的时候,那种“哦,原来还是有人可以这么聊的”感觉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