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Youtube
Sponsored links

消除恐惧而不是把恐惧埋深之后总爆发

今天发布了一个视频,《媒体要不要报道社会恶性事件?难道问题不是“没有媒体可以自由专业报道所有恶性事件”吗?从“个人当代史”角度看“话语遗毒”》。我这些年来,越来越习惯性使用书面语言,甚至理论化的表达。

做视频就会遇到困难,因为我很难“讲故事”,很难自我陈述,跟秦轩一起做《在地与离岸》时更有感受,他相对更擅长讲述自己和生活。我似乎是那种,在理论上觉得,嗯,我们应该要自我讲述。那以后我算是一直努力用“自我陈述”和“个人当代史”的角度,结合自己来去讨论。

这个视频算是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看到下面的留言,我觉得还是要更好,好很多。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就要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会更好厘清很多事情,最重要是,不断地把隐藏在经验里的自己释(解)放出来。

所以摘抄在这里。分享一下。谢谢 nellni820


前几天看到”无锡高校报复性杀人事件“的警情通报,只是觉得“哦,又是无差别攻击,最近有点多啊”。

然后我又看了一些这个事件的细节披露,觉得胸闷难耐,才恍惚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我的高中(中国南方小城),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件。

有个人在中午时溜进高二一个班级的教室捅伤了几个午休的学生后被制服。我的描述非常含糊对不对?因为我当时高三,高考结束了,我就不用去学校。这起事件在报纸上只有非常简短的报导,学校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我所有的信息都是领毕业证那天听来的。

同学们当天很热烈地讨论,班主任很严厉地试图制止大家。我记得家长们的反应很有意思,说这件事真晦气,果然这年我的同学们高考成绩都不太好。过去十几年了,其实我从来都没有想起过这件事,校友聚会也从未有人提起。但我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案发后的被清理过的楼道画面(对不起,这里可能会引起不适,我不详细描述了)。

我的人生中还有一次距离此等事件很接近。2014 年底在悉尼的 Lintd Cafe 发生过一起劫持事件,包括袭击者有 3 人遇难。当时我就在距离案发地点两条街的地方上班,而且我午休时非常喜欢去那个咖啡馆所在的步行街 Martin Place 坐着吃午餐。

我当时是非常震惊恐惧的。这个事件发生后的周日,在 MartinPlace 举行了大规模的悼念仪式,我也去献了花,还跟朋友们抱头痛哭。公司也举行了简单的悼念活动,并且给员工们提供一些心理咨询。

这起事件从发生那一刻起,就被非常详细地报导,后续还被做成纪录片。我觉得我有被这些报导和讨论疗愈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说为什么社会的 safety net 没有 catch 到那名行凶者,我们作为 fellows 该怎么互相 support (当然也有一些不友好的声音甚至阴谋论)。后来我接着正常上班,偶尔也会再去 Martin Place 转转,并没有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把我人生中遇到的两件相似事件进行对比,一件被当作没发生过,一件被全方位地报导和讨论。我不懂新闻学和那些理论,但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澳洲的做法是对的,能消除恐惧而不是像国内一样把恐惧埋深一点之后总爆发。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