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Youtube
Sponsored links

关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

  1. 首先我已经厌倦“无差别杀人”这个词了,因为过去大多数的事件里,都是对儿童、对女性下手,这种“杀弱”的行为并谈不上无差别杀人,也不算“随机”。

就是可怜弱鸡到如此程度。

  1. 这个人的遗书非常混乱,基本上每个句子都是借用的,而且出处来源深究下去五花八门,天南地北,但是浅浅看去也大概就是社交媒体的套话。

有朋友说“真实的感受被淹没在那些大词里”,连自己的愤怒、委屈都不会了。

但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碎片化”,散乱的价值观碎片,一般用来自我维护或者攻讦他人,每个人都靠这些碎片支撑着思考,实在是“可怕”。

  1. 确实我越来越希望公共舆论能够“让事情的子弹先飞一下”,能有更多资讯。

但显然这太难了,没有人能或者想披露。舆论管控变得过于轻松——越来越多一个通知群发,一组敏感词操作就完成了,大概就飞不起来。

不过我觉得至少“物伤其类的哀悼”可以先进行,慢慢进行,让观点沉淀一下,慢慢穿过哀悼。

  1. 更复杂的点在于“社会是一个整体”。

所谓“无差别杀人”来报复社会,就是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但是罪犯平日里,大概是不会以“社会是一个整体”来负责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的。

当他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时,其实基本所有人都置若罔闻,社会是一个整体太抽象了。

真正相信这个观点,承认这个事实,为这个努力过的人,大概率在过去这些年已经泄气了。

5.

看到一个截图,说他为什么不去杀贪官,有人回复“他是报复社会,不是报答社会”。

我被这个回答shock了,我觉得是个值得打印悬挂的答案。

对一个罪犯是否要有同情怜悯之心,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现在的谩骂讽刺,和过去他的感受与遭遇一样,都是“社会”,都构成了社会。

那是不是得偿所愿被报复呢?

录制了一期 Youtube,口语和文字算是不同的表达吧。

无锡学生持刀杀人:“无差别杀人”和有选择杀人?价值观和认知的碎片化、让信息和情感先走,以及,社会是一个整体吗?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