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参与到视觉创作的时候,文论就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去审看这样的文本呢?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发出来供讨论。
我们在讨论“创作”的时候,我们既会关心那个作者,也会关心创作过程,也能把创作结果独立出来作为分析对象。
- 作者
- 创作过程
- 作品分析
一
如果我们给于 AI 足够的尊重,那么 AI 创作是和人共同完成的,具有作者的地位,很有趣的是,它仍然和一般作者行为有巨大的区别。不管是如何调整提示词,在算法生成的过程中,依然是很多个随机参与其中。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是善于谋篇布局的,对于结果有一定把握,甚至是确定了某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创作过程去抵达它。创作者益发成熟,那么抵达确定结果的能力越强——即便他可以刻意给作品提供开放性,或者刻意使用偶然性参与创作。
所以“作者”这个环节似乎还无法进入文论的视野。人和AI互动的过程本身也更合适纳入创作过程进行讨论。
二
但是生成过程,确实十分有趣的。AI 的生成,跟作品逐步完成有类似的感觉,或者说更像是传统画作比如油画、水粉这类,从模糊的草图一点点丰富完整起来,即使它非常像一副摄影作品,但依然不是瞬间的。从文论的角度,这个生成过程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如果想到,当你输入完提示词,启动了生成过程时,虽然不断的存在算法的偶然性,但是作为一部分的“作者”的你,已经无能为力了;所以,对你来说,创作存在一个“瞬间”,即输完提示词提交给 AI 的那个瞬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创作行为反而是“摄影”化的,是瞬间的,存在按下快门即“提交”这样的一个过程。
把人独立出来作为主体,跟 AI 合作的话,人的行为类似摄影,AI的行为类似绘画。
“瞬间”这个词就可以从摄影里借鉴过来,用于 AI 文论了。人们反复提交提示词以达到某个期待的结果,这很像是拿着相机,在某个情境里不断的拍摄。如果说摄影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技艺练习,以及现场的机缘或果决,能够得到某种”决定性的瞬间“,那么,AI生成虽然是瞬间的,但是生产过程,基本没有”决定性“存在。
它反而符合普通人的摄影行为,我们在很多个拍摄里寻找一个相对理想的结果,这有个编辑挑选的过程作为结束。同样,反复输入提示词从得到的很多个结果里,我们挑选出一个相对满意的画面,作为这次”创作“行为的结束。
但很有意思的是,从另外一个 AI 如何随机来看,它又存在一个自己的”决定性“。区别在于,它把这个”决定性“藏起来,然后不断”生成“,不断”表达”。从内在逻辑上看,它有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跟人的学习过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它不断占据影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抽象泛化。它的学习结果目前看和人的学习结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并没有一个强的逻辑过程参与,这也是的人必须不断变化提示词去勾连AI的学习。提示词变化的过程,就是人去抵达 AI 学习结果的过程,最后匹配的时候,相当于是人的逻辑性的部分,跟 AI 的某个学习结果的子集 Match 了。
这个子集,或许是存在某种固定性的,也就是它应该已经是一种学习结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抽象。因此是个决定完成的结果。
那么,人用提示词去和AI Match;然后AI创作,似乎是围绕着一个决定性的结果,不断发展出很多样的”瞬间“来,然后人从瞬间里进行选择,从而最后完成。
三
这种决定性,可以看作是对过去人类创作行为,进行不断归纳的结果,是一个”抽象“阶段性完成的状态。那么,这个”决定性“,反而直接可以看作文论分析的对象,只是它不再是分析单个人的创作,或者某个杰出的作品。
如果说,我们以前认为优秀的作品,是通往人类精神秘境的钥匙,那么今天,通过汇集大量的普通人(如果条件允许就是全人类)的创作,我们隐秘的部分,似乎坦露出来了——只要去勾连出 AI 的抽象,它就可以作为一种”普遍性“,成为一种特殊文本,加以分析。
类似神话类型分析,我们认为故事往往在重复某些人类精神的内核;同样,视觉也是类似的内核拓展的结果,人们类似的观看、表达,经过抽象,坦露出人性的方方面面出来。
在 AI 创作的状况下,可能文论的目的更多要去展现这些精神内核和重复结构出来,让人们得以自我审视,这是一个肥沃的观察分析领域。它或许可以通过AI协助的“揭示”把人带到新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