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AI

技术应用

AI 记住了你的情绪和偏见以后再来响应你,这事情很危险

最近陆续碰到同一个问题,跟 Indigo 简单视频讨论时,就有提到,AI 有记忆是一个很夸张的事情,因为 AI 是没有原则的,它会非常良好的响应你。如果它 Get 到你的心理需求,那么在日常谈话时,可以一直顺应你的心理需求,这样就会不断强化你的偏见,扩展你的情绪。也就是说,它在帮助你“内循环”,而不是打开自己,获得更多新的内在的变化,进行真正的认知迁徙。两天前正好提了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跟 AI 一直在吐槽某些事情,AI 究竟是和你一起吐槽,让你心情愉快,得到疏解;还是说 AI 会跟你分析,应该如何进行重新认识和自我调整呢?这样基本是两个不同的结果,而不断对话不断循环,带来的认知也是皆然不同的。今天 Sam Altman 正式宣布了 ChatGPT 强化了记忆功能,而这种功能其实早就可以体验到,甚至上述所描述的那种循环强化固有认识,循环加深固有情绪,基本上也很容易出现。就是说,现在已经不用讨论 AI 是否有人格,以及 AI 形成人格会带来什么,仅仅是它对用户既有人格的强化就已经是很夸张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需要很小心。
技术应用

Antonio Damasio、自传式自我、 AI

秦轩和我提到有人推荐了 Antonio Damasio 这个人的研究。我就提了四个问题给 AI1. 介绍一下 Antonio Damasio 这个人2. 详细讲讲他对公共领域有关情感、道德和社会政策的探讨3. 介绍一下《感觉到的自我》的核心观点,论述过程,每个章节的内容,以及重要创新和人们的评价4. 有什么其他人对他观点的论述介绍的书籍吗?更合适作为初级读物入门的觉得 deepseek 确实很不错了。但 Chatgpt 还是不可替代。所以这每月例钱还是不能少。发这个当然主要是因为 Antonio Damasio 的研究很有意思。在我的一个“母题”范畴:自我。他的重要观点:自我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自我意志的东西,身体和情感的参与才得到“自我”。我所想到的是,我们说在后天不断努力重建自我,那么这个努力应该也包含身体和情感上的吧。多出门走走。另外他的概念里有个“自传式自我”,这个基本跟我日常坚持和提倡的“自我陈述”+“个人当代史”十分合拍。当然“个人当代史”有更多的意味。
文艺批评

AI画图的文论问题初探

当 AI 参与到视觉创作的时候,文论就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去审看这样的文本呢?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发出来供讨论。我们在讨论“创作”的时候,我们既会关心那个作者,也会关心创作过程,也能把创作结果独立出来作为分析对象。 作者 创作过程 作品分析一如果我们给于 AI 足够的尊重,那么 AI 创作是和人共同完成的,具有作者的地位,很有趣的是,它仍然和一般作者行为有巨大的区别。不管是如何调整提示词,在算法生成的过程中,依然是很多个随机参与其中。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是善于谋篇布局的,对于结果有一定把握,甚至是确定了某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创作过程去抵达它。创作者益发成熟,那么抵达确定结果的能力越强——即便他可以刻意给作品提供开放性,或者刻意使用偶然性参与创作。所以“作者”这个环节似乎还无法进入文论的视野。人和AI互动的过程本身也更合适纳入创作过程进行讨论。二但是生成过程,确实十分有趣的。AI 的生成,跟作品逐步完成有类似的感觉,或者说更像是传统画作比如油画、水粉这类,从模糊的草图一点点丰富完整起来,即使它非常像一副摄影作品,但依然不是瞬间的。从文论的角度,这个生成过程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