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轩做了新的对话节目。用 AI 做了整理,现在的效果真的好。提取的关键字我更喜欢,此外不会和之前 ChatGPT 那样浮夸。基本能够按照时间线分块整理,介绍我们讨论的具体内容。放在下面参考:
在地与离岸 11 期谈话内容结构
时间: 2024年9月20日
时长: 1 小时 4 分钟 46 秒
关键词: 图腾、日本、社群、老师、战争、法西斯、中国、以色列、媒体、方法论、读者、社交媒体、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社会关系、行为模式、建立关系、思维方式
参与者: Speaker 1,Speaker 2
内容结构:
- 开场及法西斯教育 (00:01-04:55)
- 两位参与者互相问候,进入第11期话题。
- Speaker 2 提出关于如何对儿童进行反法西斯教育的疑问,并分享了自己正在进行的关于中国记者现状的研究。
- 两人讨论了语言污染问题,即一些词汇在大陆的权力体系下被扭曲,例如“记者”的定义。
-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04:55-08:53)
- Speaker 2 朗读了一段关于集体主义的文字,并询问 Speaker 1 的感受。
- Speaker 1 表达了对这段文字的厌恶,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相信集体主义,愿意为集体牺牲。
- 两人回忆起大学时期的经历,并反思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
- Speaker 2 透露,他朗读的文字其实是希特勒关于雅利安人的言论。
- 现实社会中的法西斯 (08:53-21:09)
- Speaker 2 追问 Speaker 1 年少时是否相信集体主义,并分享了自己翻阅家中旧杂志《读者》的经历,发现其中也包含一些西方主流思想。
- 两人讨论了希特勒言论在中国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接受程度,以及中国社会“表面一套,底下另一套”的两面性。
- Speaker 1 分享了一个关于李宇春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活动报道篇幅的例子,讽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以法西斯方式反法西斯的现象。
- 两人讨论了以色列与黎巴嫩的冲突,以及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如何以纳粹的方式来指责他人是纳粹。
- 社交媒体与法西斯的蔓延 (21:09-36:00)
- Speaker 1 指出全世界都在走向法西斯,并以恐怖袭击为例,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以一种分布式、零散化、随机化的形式开始了。
- 两人讨论了巴以冲突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以色列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
- Speaker 1 批评社交媒体放大了种族仇恨,认为社交媒体的算法和去中心化特性滋生了人性的恶。
- 两人反思了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进行有效的反法西斯斗争。
- 图腾化与社交媒体的弊端 (36:00-54:00)
- Speaker 2 分享了自己在2012年中国反日游行期间,在邮件组中反驳其他知识分子将中国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相提并论的经历。
- 两人讨论了如何看待在日华人在中日关系紧张时的处境,以及社交媒体如何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和焦虑。
- Speaker 1 提出了“议题图腾化”的概念,解释了社交媒体如何将人们的思维方式拉回到原始部落状态,并以“以色列轰炸儿童医院”的虚假信息为例,说明了议题图腾化的危害。
- 两人讨论了社交媒体的“去课程化”和“去关系化”特性如何助长了议题图腾化,并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社交媒体的弊端。
- 社群实践与未来展望 (54:00-01:04:42)
- Speaker 2 反思了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参与签署联名信的行为,并对社交媒体的成瘾性感到担忧。
- Speaker 1 认为社群实践是反制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唯一道路,并分享了自己运营咖啡馆、公众号和社群的经验。
- 两人一致认为,在公共议题上,与其试图改变公共性,不如专注于寻找同温层,建立社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来创造价值。
总结:
本期谈话从法西斯教育切入,延伸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现实社会中的法西斯现象、社交媒体与法西斯蔓延等议题。两位参与者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批判了社交媒体的弊端,并探讨了社群实践在反制法西斯、重建社会连接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