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内伦子的《花火》摄影书读后感

川内伦子《花火》里的照片,如果以单张照片来看,似乎会让普通读者觉得“这样的照片我也能拍出来”。对一个专业摄影师来说可能更有趣,“难道这些不是我选择照片时首先会筛选掉的吗?”

这些照片没有追求相机要水平,没有追求烟花要出现在画面中间,没有追求画面的干净等等,各种摄影教材里提示的基本规则都失效了。但是这些照片拍起来并不容易,是在不同的花火大会的多个不同地点来拍摄的。那,川内伦子到底要做什么?

我会觉得《花火》“还原了真实的观看情境和真实的观看现场”。花火大会不仅是近距离现场观看,而是它可能给整个城镇带去绚烂、惊呼和临时驻足的美好。你也可能在去现场的路上,或者离开的路上,或者只是路过。所以,对一次花火大会来说,可能你是打开车门临时停留,可能街道的电线杆正好挡住了部分花火,可能你看到了是花火落去一半的天空。即便是在现场,也没有“全知全能”的角度,每个人大抵要看到前面人的背,或者烟花刚散去那朦胧发白的天空也让你有所感触。

一个街区很多人都在不同位置、不同方式、不同时间点来看花火,人们看到了很多种视角的花火。这样的还原或许扩展了花火对这个社会的意义,不需要一个专业火花摄影师的角度,那是视觉形式的,不是社会的,不是普通人的。

大概这种表达,也必须是一本摄影集,通过选择、排列等复杂的过程, 才能把人完整的拉到那个情境里,把自己曾经的各种花火观看体验激活。

预制菜:生产流通的商业机制和我们要怎样的生活方式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还挺多的。我是觉得首先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因此用这个词的时候,需要放到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和商业体系里来看。第二个是要从消费场景来看,你是如何消费预制菜的,它提供了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将人工业化了,还是帮助你更好生活。围绕这个话题我能说的内容很多,在做 Youtube 视频的时候,尝试着分为三期讨论了这个话题。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还挺多的。我是觉得首先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因此用这个词的时候,需要放到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和商业体系里来看。第二个是要从消费场景来看,你是如何消费预制菜的,它提供了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将人工业化了,还是帮助你更好生活。

围绕这个话题我能说的内容很多,在做 Youtube 视频的时候,尝试着分为三期讨论了这个话题

1. 吃“预制菜”真的太可怜了!

吃“预制菜”真的太可怜了!中国特色预制菜很有意思,它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缩影。我跟你分三个阶段讲讲为什么可怜

我们在讨论中国的预制菜的时候,首先是要放到“预制菜产业”尤其是产业主体、核心矛盾来看。现在的预制菜产业,是在流量逻辑、美团外卖这些平台逻辑之下催生的;然后产能过剩外溢又推广到了更多餐饮领域包括街边小餐馆。这整个产业是追求:非常高的效率、足够长的保存周期以及尽可能低的成本。

在这种追求之下,基本上谈不上“饮食”,安全、营养、美味三个因素都难以保障。所以,人其实是成了食品工业、预制菜产业链的一环,被吞没,被工业化和流程化了。这个角度,我觉得吃预制菜真的“挺可怜”。

2. 从“预制菜”到我们要怎样的餐饮体验

从“预制菜”到我们要怎样的餐饮体验,分享在中国吃有主人的小餐馆和在日本学艺大学站吃饭的经历,谈谈餐饮塑造人和生活

我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和一位朋友吃饭,他不要去商场连锁餐饮店;来日本后一个朋友带我在学艺大学站吃饭,他也拒绝餐饮连锁店。和他们如此美好的餐饮体验,让我很相信餐饮就是我们在塑造自己和创造生活。

餐饮提供的饮食、提供的社区关系、提供的人和人的交流都是一般意义的美团外卖方式的“预制菜”所无法满足的。

3. 日本餐饮“预制菜”很普遍?

日本餐饮“预制菜”很普遍?超市里倒是更多吧。我是觉得日本的餐饮仪式化、餐饮供应链的安全和高效率、餐饮文化的独特地位都更有的谈

日本某种意义是“预制菜大国”,在超市有不同层次非常丰富的预制菜。我们可以去追寻背后的产业逻辑,这是一个围绕人们不同生活方式需求而产生了庞大产业,从食材和生产过程保障了人们生活所需。以至于,“预制菜”并不会当作一个专门话题谈及。

倒是,在有各种预制菜,有各种餐馆的情况下,你选择怎样的生活,如何仪式化、认真对待自己的饮食,如何一人、两人、家庭和聚会场所下选择合适的饮食和方式,这些话题更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