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长很长的留言

在地与离岸》系列的 第2期 收到一个朋友的很长很长的留言,我整理到这里。一个是内容本身很好;另外这组对谈确实是希望它是“交谈”的方式,以至于能引发各位朋友的自然联想;最后我是如此热爱人们的“自我陈述”。


最近听马老师和秦老师聊天,有时,我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比方说,关于“身份认同”与“集体归属”。

马老师和秦老师讨论的是,关于“国籍”、“民族”这种大的身份认同,而我呢,经历的是小一点的身份认同。

我出生在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蛮夷之地”——湖南的某个偏远地区。有多偏远呢?就是,在我的小时候,大概是零几年的时候,可口可乐还是那块地区的奢侈品。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品。一直到我上初中,也就是2008年前后,村里还在抢某个枣子树的枣子。那么呢,“不同风、不同俗”又是什么情况呢?就举个例子,关于“赶集”这个行为,我知道三个地方三种不同的称呼,虽然这三个地方的人是可以去同一个地方赶集的。

为了方便起见,我将我户口所在地称为A,我祖父母户口所在地称为B,我上学所在地称为C。A、B和C,就是我上面说的“三个地方”。

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我经常跟随父母来往AB两地。小孩子嘛,就经常是,哪个地方待久了,就习惯用哪种语言。而且呢,一门语言,当你还不熟练时,是难以流畅切换的。于是呢,一开始,当我从A地去往B地时,就会被B地的小孩子骂“A地鬼子”;当我从B地去往A地,又会被A地小孩子骂“B地鬼子”。我并不理解:明明我会两个地方的语言,为什么两个地方的小孩子都因为我说的话而骂我?没有人能告诉我答案。

后来呢,当我去C地上学时,又会被C地本地人骂,“你们xxx人”。

宋飞说,小时候的自己,为了打乒乓球,甚至可以和斯大林做朋友。小时候的我,为了能够有朋友,也是各种适应与讨好,只为了融入那些人那些集体。

语言带来的“身份认同”难题,还一度延伸到我上大学:我的普通话非常糟糕,总是会带着“不应该”有的口音与特色。

除了语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不吃辣。

是的,我不吃辣。最近几年开始吃辣,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可是,当我说“我不吃辣”时,外人总是吃惊“你还是不是湖南人?”。“你还是不是湖南人?”,这个问题就是在暗示,“如果你是湖南人,那么,你就应该很擅长吃辣”。可是,我明明不喜欢吃辣、也不擅长吃辣,为了当“湖南人”我就要吃辣?

只不过呢,那时的我,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意识,会特在意他人眼光。当别人问我“你还是不是湖南人”时,即使知道对方可能是没有恶意的,但我还是会尴尬、会巴不得找个洞钻进去:对不起,我愧对湖南人了。

(注:关于“移民”,其实某种意义上讲,我读书的经历就是某种“移民”的经历。比方说,我是农村户口,也从小长大农村。那么呢,当我去县城上学时,那我就是县城人眼里的“乡下人”;当我去城市上大学时,那我就是城市成长同学眼里的“山沟沟里的”。)

后来呢,我就知道:我是有选择的。

《银魂》是部了不起的漫画,动画版也非常棒。现在我还记得一句台词,大概是银桑去救吧唧时说的:国家、天空,给你们好了。无所谓。光是保护身边的人,我就已经忙不过来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一直记得。你想,我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从小到大摸过的书大多是教科书,国家什么的、民族什么的、集体什么的,都是别人给我灌输的概念,怎么突然就遇到一个故事的主角跳出来说:国家民族,我都可以不要,我只想守护身边的人。怎么还能这样做选择?

这是一个开始。

就是,关于经济学一直有个指责:经济学把人教的越来越自私了。然后就有人反驳说,你怎么知道不是那些自私的人选择了经济学呢?

我呢,就有点类似后面那种反驳,我想做点不一样的选择。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就慢慢走上自我选择的道路了,最后拐到斯多葛了(误)。

上面这些我经历过的事情,我不太清楚到底是“身份认同”还是“集体归属”。只是我想,不管是“身份认同”也好,“集体归属”也罢,都是自我主观因素占大头的。一个例子是,你可以观察那些在中国出生成长、但却认同以色列的“犹太教信徒”。或者,互联网上的各种“xx黑”、“xx粉”(其实“粉”和“黑”是一回事)。

人是不是可以放弃使用“故乡”这个概念?同样的,人是不是可以放弃是使用“母语”、“祖国”等等概念?很多时候,我是觉得,人是先接受了某些概念,然后就承担起这些概念的衍生物。一旦你放弃使用某些概念(某些词),你就摆脱了某些麻烦。

例如,“湖南人”是一个概念。当我接受“湖南人”时,我就似乎必须要承担起“湖南人”这个概念带来的许多东西,比如说能吃辣。我选择放弃“湖南人”这个概念。一旦我选择放弃“湖南人”这个概念,我就再也不用为自己不吃辣而惭愧了。

现在还有人会问我,“你是哪儿的?”,我都是回答,“我出生在湖南”。我明白对方想问什么,就给对方一个能理解想要的回答。

“我是湖南人”和“我出生在湖南”是两个不同的回答。或许在有些人眼里,这是同一个回答,但是在我这里,这是两个回答。

说的好像有点多了。就是我想说,对我来说,“移民”并没有什么非常难受的事情,我是从小就在“移民”。从农村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城市,再从城市移民到深圳……移民有什么特别的吗?“国界”的概念,像“年份”的概念一样可笑。

还有,“中国人”身份标签相关的行为,其实吧,可能是某种安全程度的快捷判断指标。就像是我在县城上学时,大家都会互相告知“那谁是某某地的人”。说这话,并没有歧视那人的意思,而是“在县城那一块儿,有蛮多偷窃团伙都是xx地的人。当你面对xx地的人时,最好小心,或者避免与xx地的人打交道”。这种自我保护的快捷判断方式,我不认为有错。毕竟,如果你想知道具体的某人会不会“偷窃”,你可能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判断。过于昂贵。

现在听了两集啦,后续慢慢补。还是蛮喜欢马老师秦老师你们这些“异国他乡”的人带来的“异国他乡”的故事的。喜欢。

Avatar photo

作者: horse

我们在每个都市都会走失; 但我们依然会扣扳机,狩猎自己 每个人都闪耀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