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未分類

爬墙虎|长短句

“你知道清理爬墙虎需要多少钱吗?”社交媒体奇怪的提问,让人十分困惑不是应该让这绿叶密密麻麻攀爬吗会有很多细小的根茎裹住一切的表面裹住对话,裹住凝视,裹住沉默除非你决定要一个十分光滑的表面你要有一个反射一切事物的表面比如让日剧不要停留在没开始的爱情里或者让伤痛的故事从图书馆里消失所以要拆开扭曲的、纠缠的、咬住的藤蔓挖开土壤抛去根茎撒上石灰浇筑水泥刮掉一层墙面,打上龙骨悬挂镜面不锈钢光线无法停留了,某些世界就开始消失“请联系专业服务,报价5万到50万不等”
长短句

人类又死去了一批儿童|长短句

人类又死去了一批儿童我们都在等待死亡对吧3月19日的东京,这是一场合时宜的雹雪等1000个孩子死于炮火时我们对一千零一个孩子已经失去了关切、担心和悲痛等待死亡的人不再计算数字我们也不再讲童话故事所以在狭小的办公室要打开所有门窗让寒冷的风、湿润浸满这空间这种愚蠢的袒露驱赶抽象因为我们也不再敢看具体的图像幼小的头颅,献血都应该被掩盖社交媒体疲惫下来那里没有哀痛、死亡和悲悯我们也没有仪式甚至没有埋葬吧所有的国王都衰老且暴虐死去了童年,死去了童话人类死去了又一批儿童( 以色列对加沙最近的军事行动中,百名左右或以上儿童死亡。2023年10以来,估计儿童死亡人数15000人左右,占30%左右。)
杂记

关于“替人出柜”—正义不如尊重和体恤

蓝天看到一个串蓝天看到一个串,其中一个点很感动我。大意是一个跨性别女儿,小学生,有结交到好朋友。女儿妈妈担心将来这个“跨性别”问题会影响孩子们的友谊,跟对方妈妈说起这事情,两个人都很Nice,但犯难的点在于要不要告诉顺性别的小女生:一个(跨性别孩子的妈妈)会觉得早点告诉小朋友不会有性格偏见;另一个觉得大人理解的事情小孩未必能够理解,应该让跨性别孩子自己来告诉小伙伴。回头跟跨性别女儿的爸爸说起,对方很明确,“不可以替人出柜”,“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她自己的身份应该有她自己说。”嗯,这是我很感动的点。一会儿继续。先跳过讲完故事:原来跨性别女儿一开始一起玩儿时,早就跟小伙伴说过了。我自己感受是在于,在LGBT+有关的事务中,很多人可能都经历了一个逐步理解、逐步接受的过程,其中也不乏有“正义感”的顺直,会去维护少数人。但是,我会很喜欢那些努力去学习的人,了解到他们具体的处境,基于理解、尊重和体恤,习得一些原则和方法,并且把这个内化为行事原则。就是你需要尽快把某些原则“条件反射”式唤起来。比如“不能替人出柜”。前段时间有个热门日剧《大叔内裤穿什么都行》挺好看,一个古板大叔,显然是因为他的古板,...
长短句

这样的春天的河川|长短句

我没有过这样的春天来到过这里午后骤降一场雨后天蓝蓝的河川旁边河水中间枯燥的浅滩开了黄色的油菜花鲜明的花香味随着风阵阵飘了过来我总是想一些庞大的不切实际的议题比如人们为什么会假装自己强大跑去追求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却不能在修缮良好却保留了野趣的河边看正在陪狗玩儿扔球活动的美好的人即使是天又阴下来风也变得更大了我还是想在这样的春天看这样的河川还好我有一壶热咖啡和莫名的很多情绪以至于能看到一只黑色水鸟掠过河面
技术政治

“我 foer 比你多!你闭嘴!”——谈谈社交媒体的消极自恋和暴力授权

谈谈社交媒体的消极自恋和暴力授权在地与离岸 35 期“对有毒关系要斩立决|我们把武力、关系、钱和流量都“暴力化”了”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朋友留言,对“暴力化”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还蛮可参考的:流量式暴力有个蛮经典的例子,“我 foer 比你多!你闭嘴!”这算是推特/X 上的一个经典梗,两个人激烈讨论时,一个人说出了如上的话。如果在现实状况里,这个“你闭嘴”大概就有咆哮感了。这让我继续思考了一些“社交媒体”的问题。大家都说社交媒体是情绪的媒介,这个我认同,问题是在于“大众情绪的反映”是否有公共性。我认为,“情绪”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种“自恋加成”的媒介。被情绪充分浸泡的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接受和反馈这样的信息行为,是反对“不一样”的,也就是反对他者、他信息。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内容,普通是采取划过,进一步是采取拉黑隐藏等“取消”动作,当然更进一步就是发表反对甚至谩骂。总而言之,沉浸在社交媒体里,人其实不断反复诉诸于自己已有的东西,诉诸于自身其实是自恋驱动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它催生了自恋。因此,社交媒介是“自恋生产器”,人们不断进行自恋加成。更进一步,有一个“消极自恋”的词,我觉得它蛮有意思的。大...
日常政治

语言更难下沉,更没份量,更失去信用

虽然我们都知道语言本来就是在使用中变化的,作为观察对象,它更多要被尊重,不断呈现出新的事实结果,人们充其量就是总结一下而已。但情况还是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带来了语言很多问题,既值得观察总结,也值得采取批判立场,而不是一味等待和迁就事实结果。一个典型情况就是,人们对于“显赫词汇”有一种快速网红化的现象,同时自媒体的参与放佛是在分食这种“显赫”,过度使用的结果是将它庸俗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用法,如果火了,那么很快一周内大家天天使用它,比如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获奖以后,接受采访,说使出了“洪荒之力”,可能还有人能想到当时激动的,开心的,有点婴儿胖的姑娘的表情,所以这个词的流行,是带着那种“亲切莞尔”的气质的。但是一个月的时间,普遍盖地的使用,显示取消了这种气质,再然后一两年的时间它某种意义就消失了,不再具有灵光。我有时候会想,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很难理解“无厘头”这个词了,我们年轻时候的无厘头文化,某种意义算是沉淀了,下沉为一个时代词汇,也能持续在历史和学术里见到,但是它明确已经退出了日常。“洪荒之力”也是。这样人们不断追求新词汇,不断产生新流行,又不断哄抢流行的...
东京日记

政治性醉酒

我觉得我那个朋友昨晚一定是“政治性醉酒”了。政治性醉酒,是我临时发明的术语,借鉴了“政治性抑郁”这个词,我不太用后者词汇,因为它往往是一种郁闷、长期郁闷,和抑郁症的病例状况还有区别。我把它改成了“政治性郁闷”,显然郁闷的最佳解法是两三好友小酌。于是昨晚,在北千住的内脏烧肉店和精酿酒馆,以“交流交流,看看看能做点什么”的小酒会,慢慢升腾起一些“郁闷”来。这种升腾有一种必然性。你在 X 这样的社交媒体拥有朋友和分享生活,但是却有讨厌马斯克;然后川普再次横空出世,成为悬浮在世界之上的漫天乌云。所以那种无影随行的厌恶感慢慢在内心就编织出很多郁闷。浇了酒,就升腾了。我这个酒量颇好的朋友并没喝太多,但很快开始车轱辘话。他得说了四五遍,“第一,我觉得人都是平等的;第二,我觉得人都是脆弱的”。另一个朋友适时地浇了油,谈了生命的无常,谈了突然的逝去。又联系到人生该怎么样,我们是怎样的,在一个努力做好人的路上,这个朋友七而再,再而八的提到“悲悯心”,每一次都要拉出来“马斯克、川普”做靶子,“所以我就特别就受不了川普和马斯克这样的人,他们太 …”。每当“他们太…”出现时,我总觉得这个朋友不太会说重话,于是就...
文艺批评

蜷川实花和泽田知子的摄影:用结构的方式解构批判

我们认为摄影如果成为艺术,它应该是批判的。但是很奇妙,日本一些摄影作品它是证明的、建构的。你不是批判吗?我就要把你批判的“建构出来”,从而解构你的批判。用结构的方式解构。嗯 … 我知道有点拗口了。那如果举例的话, 蜷川实花 就是如此,大量假花的唯美拍摄,以及在大型展览里大量设置假花的拍摄现场,引发女性观众的拍摄(是创作的、审美的行为),以及对金鱼、霓虹灯的强调,通过审美和创作过程,这是结构过程,确立了“我就喜欢拍花花草草的糖水片”的合法性,从而解构了对这一行为的批判。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泽田知子 也是如此,她对自拍基本是百科全书式的实践,而且她很乐在其中。这种百科实践,反而论证了自拍的合法性,通过大量的花式的艺术创作的自拍行为,即一个繁琐高工作量的结构行为,解构了人们对自拍的批评。也是“以结构的方式解构”。就很特别 … 但是真的会沉浸到她们的结构过程中,完全认可她们的角度,并且极大承认拍摄花花草草和自拍的合法性和艺术性。 换句话说,她们其实结构了“日常实践”的意义,赋予了一般女性日常拍照的正当价值。嗯,从理论家/批评者那里夺回了普通人的日常。
杂记

刘家琨获得 2025 普利兹克奖

2025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是刘家琨,时隔多年第二次中国建筑师得到这个“建筑领域的诺贝尔奖”,上一次是2012年王澍。获奖建筑师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杭州和成都,我觉得是有原因的。大型建筑整体来说是和制度息息相关的,毕竟从用地到资金到审批过程等,无不涉及权力使用。因此,大概是因为那个特定年代,浙江的富饶和眼界,以及“传统文化”的加持,王澍才有机会用建筑来做表达吧,能将“文人建筑”的审美带入公建里。以及,头次给中国这个奖,或许也难免有“文化”的加持。同样刘家琨能获得“空间”,我会觉得和成都的地方文化也息息相关。成都的龙门阵文化,人们广泛的串门社交形成的社会网络,在“文化上升”阶段对一些人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刘家琨在当地,不仅仅是建筑师群体的一员,也是那个年代上升的文化人群体的一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认同。我喜欢刘家琨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应该是面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虽然问题的定义和答案的方向都有很好的开放性,但依然存在这样一个“解题”过程。为此我曾特地去“西村大院”去拜访过,当时大院已经“运行”几年,人们已经在里面结构自己的生活了。西村大院/来自普利兹克官网这是我非常关心的另一个话题,建筑...
长短句

三月 |长短句

三月三月是有猛兽的季节你是猛兽,或者欲望是三月可以擦洗水槽和马桶蹲下腰来使劲擦洗谁会在这个季节等待呢每个人都在行动就算假装是安静的也酝酿一次袭击打开纸张,拿起真实的笔写作和写给远方一封信三月谁还会思念或者在乎脸面我们必须像一只野兽即使过去和将来都是孤独也要一起赤裸奔跑
日常政治

问题经常就是答案,问题也经常就是权力

我以前很认真讲过“电车难题”这个话题,提出问题的人会使用“如果”这个词:如果一辆电车开过去,轨道上绑着5个人;有个轨道扳手可以转换轨道,这条轨道只绑了一个人;如果是这样,是你的话,你会扳这个扳手吗?我的答案是:为什么是我来回答?为什么是你来提问?谁在开车?会不会是开车的人的责任吗?谁把人绑在铁轨上的?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你会发现提问者把你置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的、考验的处境之中。可是,你为什么要就范呢?哲学家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它或许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这依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但是它以各种变体出现时,往往就包含了“我要把你甩入泥潭”的恶意,某种意义上,也在利用话语权力。话语隐藏着一种奇怪的权力,有时候是用抬杠、撒泼和无耻来实现的。在推上我曾看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给你一千万,你会抛弃你的猫吗?”这个帖子可能只是一个流量贴,某种意义,可以考虑隐藏或者拉黑这些处理方式。不管怎样,说“会”和说“不会”都很奇怪,毕竟说会彰显自己道德不足,说不会还可以接下一句“那是你没拿到钱”或者“装逼道德犯”。一个问题可能是由于语境的。这个问题也大概有自己的语境。比如说疫情期间打猫杀猫打狗杀狗以及遗弃猫狗...
东京日记

去了期待已久的 SKWAT,很喜欢也小有失望

东京有个很大规模的进口艺术图书批发商 twelvebooks,然后它在东京略偏的龟有车站,有个巨大的“仓库书店 SKWAT”,办公室和书店在一起,还有一个展览空间。艺术图书就是包括“建筑”在内的,可想而知他们也是有资源的。这个地方占地面积很大,离车站也不远,应该是高架桥高速路的下方,经过了很好的建筑设计,直接是把脚手架外露支撑外面和里面。东京其实不是很有“网红店”这个概念,因为交通成本高。但是这个店可能小红书是网红店,instagram上也是吧。就很上相。按照专业说法就是很出片。因此我很尊重它的这种存在,拿来测试滤镜app,果然还是很合适的。有喜欢的地方,从建筑设计,内部设计,以及人们在其中相互观看的感觉。就是完全是一个大的布景,人进入以后也就成了群众演员。嗯,后工业、后现代啥的很多词都可以用上。“奇景。”但是整体非常失望。因为这个批发商和仓库书店都很出名,据说还有折扣书区域,11点开门,所以原以为我会进去了就不愿意出来,还特地去吃了个面包防饿。可是书籍完全是以“仓库”陈列的方式,一些书放得高高的,很多书都没有拆包装,整个很高冷,距离人很远。整个又完全是让人行走的空间,行动线放佛就是前...
杂记

时间覆盖 和 时间压缩,关于时间的一点小感受

时间感受真的很特别 …早上看到两条 X,一条是“川普才上任四十天,但感觉都四十年了” … 虽然夸张,但我看过类似的贴子好几条了,“原来川普才上任xxx天 …”一是川普让人眼花缭乱;二是人沉浸在社交媒体里,带着情绪、热衷讨论,那种“好大的消耗”带来了不同的时间体认。感受时间真是个奇怪的话题。但社交媒体对时间的扭曲、再塑是有非常强的能力的。某种程度上,“川普”过强的议题参与,对过去的时间进行了一种“覆盖”。所以我是觉得值得注意。第二条是“小新今年37岁了,比他爸爸出镜时的35岁还要大了”,类似也有很多条,比如“野原广志”还清房贷之类。这种时间是“自我时间”的投射,类似“距离我看蜡笔小新已经三十年了啊”这种感慨。你会发现那些陪伴的角色其实还年轻,停留在那个角色的你和现在的你,呈现出时间的一种“压缩”状态。也挺有意思的。借助故事、角色,似乎还能从时间长河里捞出一点自己来 …大概“体认时间”是人成为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技术政治

都在忙着“看”DeepSeek 吗?

都在忙着“看” DeepSeek 吗?讲真,社交媒体隐藏的流量逻辑对人是一种“底层改变”。传统媒体时代,大概会看几篇报道学习一下;社交媒体时代看几条贴就忍不住要评论了。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是营销号,或者自己没有追求流量。但是“底层结构”就是你会随着它运动,由不得你。主要是人处于被信息针刺的状态,大脑和信息在互动,不断做出皮肤、身体这样的近乎本能的反应。除非你刻意对抗。当然也只能改善。每个人都随着这个大底盘运动着,会因为相对运动,产生静止的错觉。
日常政治

“正确”必须从小开始

如果没有大量的常识和正确的绘本阅读,如果没有幼儿园开始到小学的基础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青少年阶段,中学高中开始,人性各种恶意出笼,彼此之间大量伤害似乎无可避免。看一个日剧讲整容,大抵如此。倾尽全力整容就是为了逃避中学高中遇到的各种容貌伤害。但这些“正确”放到幼儿园小学太多,没有家庭支撑,就会引发很多担心和批评。权且不说担心性别认同问题,贵国甚至还会担心孩子太软弱、不凶猛什么的吧。边界、容忍、冲突解决这些东西,似乎真是越小学习越有价值,也越可能变成践行的原则,自然完成。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