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出走以后呢?或者,我们逃离以后呢?

我觉得很多人是不理解,什么是“选择”,什么是“逃离”。

移民这个经典的词还是假设了一个宽裕的情境,这里是人们主动选择,拥有拥有某种选择权。但是今天的“润”,更接近于“逃离”——当然,以前的移民可能不少也是以逃离之心进行的。

我最近会常常想起《玩偶之家》,这部剧在我们的现代史上,引进,引发了很多讨论。一个最被问及的问题就是: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

她会有更好的命运吗?还是说她一定不得不再次回归家庭或者另入一个家庭?她可能生活得更为悲惨吗?

这不仅被广为讨论,而且“家庭”作为束缚的象征,人们尤其是女性的逃离,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问题,被其他作品以多种方式来表现。对,当女性决定追求自由独立的时候,选择了离家出走,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提供一个“出走以后的可能性”。

这种结构性的困境,绝对了对女性来说,只有牢笼和丛林两个选项。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在为丛林生存做一切准备,或许是ok的,可应对的,尤其是她出生于丛林。可惜的是,长期的家庭牢笼其实是已经卸下了一个人的能量,已经消耗了她。逃离往往是一个需要积聚全部能量再次剧烈消耗的过程,很可能人已经“空空荡荡”了,这样是否能在如此消耗之后还存活于丛林,确实是个真实问题。

于是,牢笼其实一直是有人歌颂的,囚徒们也经常开庆典。

现在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了新的版本。你有自己完整的语境,在一个国家里面生存,努力卷了很多年,基于这个语言和这个国家的方法论,充分沉浸式发展了各种技能,最关键,你所有的“意义”感和价值确立,都是建立在这个之上的。

突然一切取消了,巨大的剥夺感使得你决定“逃离”。那么,一样的问题出现了,“逃走以后呢”?

今天的润,相当于是逃走,每个逃走的人都在努力交一个答卷。但是我们至少知道,牢笼不值得依恋,奴役不应该庆祝——我们已经确定了答案的小小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