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奇遇夜小记

昨天新认识的友人分享了个作品介绍。一个阿根廷导演(?)小时候喜欢捡电子废品,有一天发现都是 Made in China,于是开始搜索了解,就了解了中国广东的工厂,了解了打工是什么意思,搜索到了打工诗人许立志,并且喜欢上了他的诗。

这个导演做了一个大概属于“散文电影”的当代电影作品,把DV里的小时候的影像、看星空的影像、自己制作的音乐、用没怎么学会的中文(?)读许立志的诗,这些东西混剪成了一个多小时的影像。

听起来真的很有意思。我大概会喜欢看,至少年轻的时候会。

话说自我克制是有意义的。前天写的“东京冷漠”,哗啦啦一堆人明显都有 PTSD,(来自社交媒体)伤害复发,说“这不是冷漠,小孩老人倒地没人扶才是冷漠”blabla … 我写了几条修修改改都删掉了,没吐槽他们看不懂帖子或者反应属于病症范畴。

同样,这个片子如果跳出它的形式范畴、暧昧温柔的交织连接、生命历程的互文等各种文艺评论,它用一种巨大的温柔包括了一场死亡、一次巨大且连续的“坠落”,把工厂的困难与潜在的压迫都轻轻盖了起来;而物质基于广东所进行的全球化流动,又是贵国宏大叙事喜闻乐见的。 能从所有美好里看到伤痛、欺压和灾难,就是我们巨大病症。

都是病友,还好我是宽容克制的。

每次周四早上抵达办公室,#周三奇遇夜 散场的空茫才抵达到我。今早这场抵达有一点点“黑特·史德耶尔”(也是昨天知道的名字)。

周三奇遇夜

嗯,昨天又是周三,然后就又是 #周三奇遇夜 ,已经几个月了,似乎很成熟的成为一个惯例了。

这个想法本来是和小户可以定期聚聚,同时夜和更多的朋友可以闲聊。开始做的时候,看到一个推友表示在日本感到很孤独,结交不到朋友,似乎是一个失策的选择,就觉得这个活动在推上公开,大概特别需要的推友也可以参加。出来日本的人,对于社交,身份之类的大概有各种各样的考量、焦虑、纠结和再选择,但是其实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管我们以普通多样的人性交往,还是我们按照人的社会动物属性交流畅谈,还是更多在一个群体和现场的方式消解自己的内心问题,它都是应该被诚实对待的事情。

来来去去有好些个伙伴,基本固定的人,慢慢有新人来,慢慢有人减少频率,但似乎都很温暖,也能感受到真诚、简单的愿心。真是很美好。

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人与人互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定位、自我修正。

我经常会担心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怎么看,但似乎又觉得,或许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吧。

嗯,如果有机会把它做得更认真的一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