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长舌八卦和公共讨论

Twitter 这类社交媒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混淆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 Timeline 和发言里,在这两个领域彼此挑战。但是越是如此,恐怕就是越是要谨慎。以及,通过这样日常观察,大概可以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讨论,以及甄别出真的值得 Follow 的对象吧。

社交媒体成功的把公共讨论行为和长舌八卦混淆在一起了。

最近某知名异议人士被 Metoo 了,引发了非常多的讨论。Metoo 一方面是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话题和运动,另一方面也因为争议性和话题性被有意无意“流量化使用”,后者让公共讨论变得略微奇怪。

但是更为奇怪的莫过于人们究竟如何参与到这个议程里来的。

我特别讨厌“吃瓜”这个词,这个词有巨大的围观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绝大多数热门事件其实都是公共议程的一部分,意味着其实是跟“吃瓜人”有这紧密关系,有着利益关系的。“吃瓜”放弃了这种公共参与,降格了讨论。

如果你写个“吃瓜心得”——这个吃瓜心得竟然也成了常用的做法,那么它究竟是公共讨论,还是八卦小结呢?边界有点模糊,但是至少写作者是把它当作八卦小结对待。人们持续的吃瓜,其实就是持续把公共讨论变为小道消息,从而消除了自己的参与,进而消除了公共舆论。

在 Twitter 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人们已经养成了“我也可以说两句”的习惯,尤其它的“个人属性”和自媒体属性,甚至有很多的受众——但它依然停留在八卦的水准。

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卷入 Metoo,加上这个议题有数年的历史了,于是就有了恩怨情仇。在这次的 Metoo 事件里,我看到了很多长舌八卦,很多私愤,其中不乏原本是持“公共发言”立场的人,让我觉得身为尴尬。

当我们进行公共讨论的时候,还是有它的方法、操守和坚持的。没忍住发了条推:

对于发言的围观者来说,你在参与一场村头八卦、街巷碎嘴,还是在参与一场公共讨论,这两者有区别。对于刷贴的围观者来说,也大概可以看得出哪些人在试图公共讨论一个议程,哪些人在起哄或者报言论私仇或者蹭个流量。赶上一个事情正好可以鉴别,该 unfo 就 unfo 该拉黑就拉黑。

我其实是觉得这是个重要的事情。Twitter 这类社交媒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混淆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 Timeline 和发言里,在这两个领域彼此挑战。但是越是如此,恐怕就是越是要谨慎。以及,通过这样日常观察,大概可以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讨论,以及甄别出真的值得 Follow 的对象吧。

Avatar photo

作者: horse

我们在每个都市都会走失; 但我们依然会扣扳机,狩猎自己 每个人都闪耀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