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这是个舆论事件”

我前面有说过有些词语我很害怕,比如“舆论事件”这个词,今天在“在地与离岸”第三期的讨论也又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还想继续展开一点。

因为当下的例子太鲜活了。“可食用煤油”即运送工业/化学油品的油罐车不洗就运送食用油,引发了很多讨论,很自然,它就是“舆论事件”了。今天也陆续收到了“惯常操作”,目前知道的比如报道这个新闻的新京报记者的微博被删号了,比如“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被下架了 ……

所以,“舆论事件”就是说,这个事情主要是“舆论问题”,不是个“事情”,不是个“问题”,我们的焦点不在事情或者问题,焦点在“舆论”,“搞出事情来了”,如此而已。

既然有“舆论”了,又要针对舆论,那么很显然就包含了一系列针对“舆论”的动词,即操作手法,比如应对舆论、平息舆论、化解舆论。那么也发展出了一系列具体做法,比如拖延撒谎转移大事化小漠视等等,还跑出来“危机公关”这个东西专门研究如何应对。

这是没有权力的情况,但如果有权力,或者有能力和权力勾兑,那么就还会有另外三个动词:

所以,“舆论事件”这个词是包含了上面一个整体的,油罐车第1001次演示了这个过程。

有些词真的是让人害怕

我必须承认,我对一些词语是敏感的、害怕的,甚至是PTSD,虽然这些词可以有多种理解,多样语境,但是它嵌入到文章里,会迎面散发出“权力的气味”。

前段时间有个冲突,涉及的人和组织我都不熟悉,事件也所知不详。但是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我在读前言的时候就进入了紧张状态,莫名就唤醒了“害怕”的感觉。这样一份前言,我会读到:

  • “升级成为公共舆论事件”
  • “公共舆论事件”
  • “舆论应对”。

看到这些词的时候,就感受到了熟悉的逻辑、熟悉的权力感、熟悉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框架”。

忍不住就想到另外一些紧密相关的词,比如舆论引导、舆情监控。

我是觉得还是要能认识到这些词背后的运行机制和权力逻辑。以及,尝试回到一个民主社会、公共意见的词语体系里,一个组织面临冲突和面临批评,认真去响应这种公共性的时候,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新的语言体系的。

大概我们都需要吧。当我们“评点”我们想要跳出的那个系统时,这些词可能很难规避;但是我们在建设新的事物时,可能必须警惕、可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