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在地与离岸

其实,我又问了 ChatGPT 两个问题 ……

公共领域、公共议程、公共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很熟悉的内容,也慢慢疲惫。但是之前,我之所以对公共生活有一点小小兴趣,是因为当“润”出来了,突然就失去了之前的依托,很多问题变得不一样了。比如,润出来了如何“公共生活”,这对很多人来说算是个真实的问题。于是我就很喜欢“公共生活”这个词,它和“公共讨论”、“公共意见”是不同的,是更大的范围,也更具实践性,甚至,它们更真实,更社会结构化,而不是漂浮着。于是我又问了 ChatGPT 两个问题,给我的答案也很有意思,Share 一下吧,同样,我觉得它们非常有参考性。我是想说,当一个人从极权社会到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文明社会,但是他并没有国籍,而是“临时”/“外来”的状态,这个时候,他可以享有“公共生活”吗?从严格定义上来看。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从极权社会来到了民主自由的文明社会,但他的身份是“临时”或“外来”状态,从严格的定义上来看,他能否享有“公共生活”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考量。1. “公共生活”的基本定义公共生活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参与、分享、讨论并影响社会事务的权利和能力。这包括参与公共空间的活动、表达观点、参与决...
在地与离岸

一些奇奇怪怪的“润学问题”

来自 在地与离岸 10:多伦多与东京的云中老友对谈录 这个视频里的 AI 整理,还蛮有意思的。1. 润出去是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吗?答: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在国内,追求民主自由应该在国内追求。润出去的人,是在国内不能或不敢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润出去是有代价的,要面对孤独、边缘化和重新扎根的痛苦,并非占便宜或爽了。2. 海外华人有公共生活吗?答: 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在海外的华人社区缺乏公共生活,如同“荒芜的小区”,缺乏共同记忆和社群活动,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感。3. 如何面对润之后产生的孤独感?答: 承认并接受孤独: 孤独是润之后必然面对的课题,将其视为一种状态,而非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重建社会连接: 积极寻找同好,参与社群活动,重建人际关系网络。 发展个人兴趣: 培养爱好,例如阅读、游戏、园艺等,为自己创造精神空间。4.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润之后的生活?答: 转移注意力: 避免过多谈论过去,引导孩子关注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提供具体指导: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课余生活,适应新环境的节奏。 鼓励多元文化体验: 例如观看当地动画片、阅读英文书籍等,帮助孩子融入当地文化。...
杂记

网络产品的“难民”、“迁移”和“润”

挺有意思 … 很早就用了“数字难民”这个词,其实更早是“自我放逐”,墙高了就难民化了。很有这个身份自觉,除了微信基本都是墙外应用。然后看到逐日苛刻,很多人从微博跑到推特,是真心感受到逃难、规模化的难民。之前 Twitter 变 X 算是换政党。如果收购就像是被殖民吧,我觉得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购后就是“殖民”状态,当然现在已经内化了成帝国大邦了。所以不满 X 跑到长毛象,更像是跑到乡下了,田园生活。移到 Threads 就像是“润”,但那也是 Meta 帝国。所以我这两天用 Facebook 会觉得从 X 迁移来 F,更像是一些中产的“润”:找个对自己好点儿的地方。产品使用体验上,Facebook 在我心中从给 Twitter 提鞋也不配,到轻松踩 X 一脚,也是很有趣。不要钱就可以定制下方的tab,可以集中在核心功能,比如小组、主页。首页动态可以一定程度定制,另外不断叉掉不喜欢的营销号可以极大优化首页信息流。希望世界尽快回转到减少人工智能的时代,减少推荐,减少算法排序。让人们在不断主动选择的过程中自我塑造,而不是被短视频/撩拨贴不断异化或者矮化或者弱智化。不...
公共议程

娜拉出走以后呢?或者,我们逃离以后呢?

我觉得很多人是不理解,什么是“选择”,什么是“逃离”。移民这个经典的词还是假设了一个宽裕的情境,这里是人们主动选择,拥有拥有某种选择权。但是今天的“润”,更接近于“逃离”——当然,以前的移民可能不少也是以逃离之心进行的。我最近会常常想起《玩偶之家》,这部剧在我们的现代史上,引进,引发了很多讨论。一个最被问及的问题就是: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她会有更好的命运吗?还是说她一定不得不再次回归家庭或者另入一个家庭?她可能生活得更为悲惨吗?这不仅被广为讨论,而且“家庭”作为束缚的象征,人们尤其是女性的逃离,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问题,被其他作品以多种方式来表现。对,当女性决定追求自由独立的时候,选择了离家出走,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提供一个“出走以后的可能性”。这种结构性的困境,绝对了对女性来说,只有牢笼和丛林两个选项。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在为丛林生存做一切准备,或许是ok的,可应对的,尤其是她出生于丛林。可惜的是,长期的家庭牢笼其实是已经卸下了一个人的能量,已经消耗了她。逃离往往是一个需要积聚全部能量再次剧烈消耗的过程,很可能人已经“空空荡荡”了,这样是否能在如此消耗之后还存活于丛林,确实是个真实问...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