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普世价值

在地与离岸

其实,我又问了 ChatGPT 两个问题 ……

公共领域、公共议程、公共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很熟悉的内容,也慢慢疲惫。但是之前,我之所以对公共生活有一点小小兴趣,是因为当“润”出来了,突然就失去了之前的依托,很多问题变得不一样了。比如,润出来了如何“公共生活”,这对很多人来说算是个真实的问题。于是我就很喜欢“公共生活”这个词,它和“公共讨论”、“公共意见”是不同的,是更大的范围,也更具实践性,甚至,它们更真实,更社会结构化,而不是漂浮着。于是我又问了 ChatGPT 两个问题,给我的答案也很有意思,Share 一下吧,同样,我觉得它们非常有参考性。我是想说,当一个人从极权社会到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文明社会,但是他并没有国籍,而是“临时”/“外来”的状态,这个时候,他可以享有“公共生活”吗?从严格定义上来看。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从极权社会来到了民主自由的文明社会,但他的身份是“临时”或“外来”状态,从严格的定义上来看,他能否享有“公共生活”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考量。1. “公共生活”的基本定义公共生活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参与、分享、讨论并影响社会事务的权利和能力。这包括参与公共空间的活动、表达观点、参与决...
公共议程

关于深圳日本学校小学生遇刺死亡的若干记录

一9.18,每个人要可以选择自己的纪念内容。关于“贵州大巴侧翻死亡27人”的个人纪念和公共纪念 是我的一种选择。或许以后,10岁小学生遇刺死亡也应该成为一种纪念,如果可能,最好是公共的,至少需要被说出来。二9.19 凌晨死亡。但或许是 9.18,只是被拖到了 9.19。不过这也并不重要。因为是否要纪念,要在哪一天纪念,公开是不由人的,但对个体来说又是可以选择的。9.19 我努力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保持伤心的状态。这也不是刻意,因为确实很伤心。所谓“保持”是让自己尽量不发表观点,做好哀悼。我觉得伤心很重要。而讨论本身的重要性未必有那么大——主要是太快的讨论似乎是无效的,而伤心至少对自己是真实的。就我自己沉浸于社交媒体,沉浸于发表观点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基本情感、正常人性,正在被讨论掩盖、异化,我们忙着证明自己过去的观念,忙着发表对崭新事情的陈旧看法,以至于,伤心,表示哀悼这些,让位给了“征战”。但我并不是否定愤怒。愤怒依然值得珍惜。三好几年前,有人在一个上海一个小学校门口无差别杀害小学生,似乎是死了两个。然后我忙着跟朋友讨论,说,你看,是不是这种无差别报复尤其是面对幼儿园、小学生的事情会越来越...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