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日本

东京日记

樱花雨下的“那种感觉”

昨天邀请朋友们去砧公园观赏樱花。我们都来自中国,对于这种日式的花见活动很有期待。正好是樱花要落下的时节。在巨大的樱花树下,看着花瓣掉下来,掉到酒杯子里,掉到身上,就强烈的感受到了“那种气氛”。我们在日本动漫里,在日剧里,已经预习了很多次这种场景。而真正等到它实际发生的时候,似乎更合适说:“那种感觉”。朋友说的一段大概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樱花雨落在身上,没法形容那是什么感觉,最接近的也只能说是感到幸福,但这个不是全部的感知。”我依稀能感受到一些。对我来说,就是日积月累的向往和期待,从中国逃离出来喘口气的感觉,面对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这些东西都渗入到了当下这个时刻。但当下又足够美,能够如同镇石一样,稳住我们的生活。我还有不少感触,就是这种仪式感的状态,对我来说放佛有了一点“在地感”。但是我想象的日本人的花见,可能还会有更多绵长的感受,恐怕对他们,也是一种很难描述的“那种感觉”。你在一个社区,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们,一年一次,一年复一年,不断的在感受着春日满天的樱花落下,大概对“时间”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同样,这漫长的仪式会把很多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期待都叠加到当下来,可能赋予了当下更多微妙的情...
公共议程

货与帝王家,和“川普当王”

“货与帝王家”这个说法有点过于强大了。最近在“在地与离岸”提到“中央和地方”这个观念,中国很多年来,背后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就是“中央集权”这个东西的存在,完全控制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个地方,那么学习的就是中央儒术扩展开来的知识,四书五经,围绕科举展开。而一个地方最大的想象,最高级的知识,都是跟中央的顶级知识分子有关的。所以最后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它决定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什么是知识,一个什么是“好的人生”。这个东西其实在建国以后,恐怕是更甚。建国以后应该一直来说都在发生的削弱地方,从削弱农村,到削弱地方,财政不断集中。也就是说“地方自治”这个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去了美国,去了加拿大,甚至在日本这样的地方,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各个“地方”原来有自己的法律,规则,原来很多是不统一的。同样,地方之间的博弈也一直在。地方自治的存在,决定了知识也是可以地方化的,价值也是可以基于“地方”来实现的,这给人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在地性,即使你想要站在世界中心去,至少地方一直留给了你一个后路。我今天想讨论“货与帝王家”,最主要是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帝王”怎...
东京日记

日本教育的一点小杂想

教育这种事情,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怎么爱孩子,比如加不加微信群,作业做不做;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怎样就爱了孩子,跟着足球队按照安排走,周末去看看展,就够了。这种体会非常特别。而且很难说出来。主要是,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你觉得重要的东西,跟觉得这些没意义的人讨论,是进展不下去的。有上面感受是,板栗来日本读书就参加的学校足球队,周末庆祝了四十年。现在负责人是一次爸爸踢球活动上被教练看中热情邀请来做管理的,做了小二十年现在六十了。有个参加庆祝活动的教练八十岁了。板栗君就这样长在了这样的社区历史里。即便是有点难的毛豆君,初中还有技术课,做了一个沙漏,被老师拿去要参展。展览周日在世田谷区美术馆,是我们去看国际画家艺术展的高级地方。这个区的各个中学校提交参展作品,地方美术馆和地方中学校就这样互动着。大概这也是地方选举、地方税的结果吧。这样假装是一个好爸爸就容易很多,散步过去排张照片回来给儿子看夸两句就好。
东京日记

买了Takeshi Yao拍摄的野田洋次郎的首部写真集《White Day Dream》

对我来说是一次“莫名”的行程。朋友托我今天去代官山茑屋书店帮她买本书。想想很久没去这里了,就做了计划。上午录制完《在地与离岸》第13期,收拾收拾就出发了。出门的时候朋友特意给我打气,“社长可能有机会见到很多漂亮的中/日妹子呢”,我就开始脑部一段情节:某小众论坛上,某活动主办方发帖,“亲们,我们这么好的活动,感觉特别缺一个经典的‘奇怪的大叔’形象在现场参与排队,到处张望看妹子们。求问有人有资源吗?急,在线等!” 然后我这位朋友就主动请缨发帖,说,她来给安排一个。于是就找到我了。嗯,所以吧,我就要好好去做群演了。现场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据说某次活动排七八个小时队 …… 买的书特别大、厚、重,7500日元;然后很多周边,价格都不菲,买了这个、买了那个,还遇到卖完的,基本都要了两份。最后结算36000日元。我都替人心疼这钱。我自己是不太能进入到这种“热衷”状态,但是其实跳出来看,我倒是很羡慕的。人生大概总是要这么过去的,而那些充满热情、期待的所有时间,都是宝贵而美好的。激动不起来的中年才乏味吧。然后我自己去看摄影书了,流连着突然就有点焦虑,不想看了。于是顺从自己内心奇怪的声音,迅速离开了。有点...
在地与离岸

法西斯、中日关系、议题图腾化和社交媒体 – 在地与离岸11

和秦轩做了新的对话节目。用 AI 做了整理,现在的效果真的好。提取的关键字我更喜欢,此外不会和之前 ChatGPT 那样浮夸。基本能够按照时间线分块整理,介绍我们讨论的具体内容。放在下面参考:在地与离岸 11 期谈话内容结构时间: 2024年9月20日时长: 1 小时 4 分钟 46 秒关键词: 图腾、日本、社群、老师、战争、法西斯、中国、以色列、媒体、方法论、读者、社交媒体、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社会关系、行为模式、建立关系、思维方式参与者: Speaker 1,Speaker 2内容结构: 开场及法西斯教育 (00:01-04:55) 两位参与者互相问候,进入第11期话题。 Speaker 2 提出关于如何对儿童进行反法西斯教育的疑问,并分享了自己正在进行的关于中国记者现状的研究。 两人讨论了语言污染问题,即一些词汇在大陆的权力体系下被扭曲,例如“记者”的定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04:55-08:53) Speaker 2 朗读了一段关于集体主义的文字,并询问 Speaker 1 的感受。 Speaker 1 表达了对这段文字的厌恶,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相信集体主义,愿意为集...
文艺批评

川内伦子的《花火》摄影书读后感

川内伦子的《花火》里的照片,如果以单张照片来看,似乎会让普通读者觉得“这样的照片我也能拍出来”。对一个专业摄影师来说可能更有趣,“难道这些不是我选择照片时首先会筛选掉的吗?”这些照片没有追求相机要水平,没有追求烟花要出现在画面中间,没有追求画面的干净等等,各种摄影教材里提示的基本规则都失效了。但是这些照片拍起来并不容易,是在不同的花火大会的多个不同地点来拍摄的。那,川内伦子到底要做什么?我会觉得《花火》“还原了真实的观看情境和真实的观看现场”。花火大会不仅是近距离现场观看,而是它可能给整个城镇带去绚烂、惊呼和临时驻足的美好。你也可能在去现场的路上,或者离开的路上,或者只是路过。所以,对一次花火大会来说,可能你是打开车门临时停留,可能街道的电线杆正好挡住了部分花火,可能你看到了是花火落去一半的天空。即便是在现场,也没有“全知全能”的角度,每个人大抵要看到前面人的背,或者烟花刚散去那朦胧发白的天空也让你有所感触。一个街区很多人都在不同位置、不同方式、不同时间点来看花火,人们看到了很多种视角的花火。这样的还原或许扩展了花火对这个社会的意义,不需要一个专业火花摄影师的角度,那是视觉形式的,不是...
杂记

预制菜:生产流通的商业机制和我们要怎样的生活方式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还挺多的。我是觉得首先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因此用这个词的时候,需要放到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和商业体系里来看。第二个是要从消费场景来看,你是如何消费预制菜的,它提供了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将人工业化了,还是帮助你更好生活。围绕这个话题我能说的内容很多,在做 Youtube 视频的时候,尝试着分为三期讨论了这个话题。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