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媒体

公共议程

消除恐惧而不是把恐惧埋深之后总爆发

今天发布了一个视频,《媒体要不要报道社会恶性事件?难道问题不是“没有媒体可以自由专业报道所有恶性事件”吗?从“个人当代史”角度看“话语遗毒”》。我这些年来,越来越习惯性使用书面语言,甚至理论化的表达。做视频就会遇到困难,因为我很难“讲故事”,很难自我陈述,跟秦轩一起做《在地与离岸》时更有感受,他相对更擅长讲述自己和生活。我似乎是那种,在理论上觉得,嗯,我们应该要自我讲述。那以后我算是一直努力用“自我陈述”和“个人当代史”的角度,结合自己来去讨论。这个视频算是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看到下面的留言,我觉得还是要更好,好很多。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就要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会更好厘清很多事情,最重要是,不断地把隐藏在经验里的自己释(解)放出来。所以摘抄在这里。分享一下。谢谢 nellni820:前几天看到”无锡高校报复性杀人事件“的警情通报,只是觉得“哦,又是无差别攻击,最近有点多啊”。然后我又看了一些这个事件的细节披露,觉得胸闷难耐,才恍惚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我的高中(中国南方小城),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件。有个人在中午时溜进高二一个班级的教室捅伤了几个午休的学生后被制服。我的描述非常含糊...
在地与离岸

法西斯、中日关系、议题图腾化和社交媒体 – 在地与离岸11

和秦轩做了新的对话节目。用 AI 做了整理,现在的效果真的好。提取的关键字我更喜欢,此外不会和之前 ChatGPT 那样浮夸。基本能够按照时间线分块整理,介绍我们讨论的具体内容。放在下面参考:在地与离岸 11 期谈话内容结构时间: 2024年9月20日时长: 1 小时 4 分钟 46 秒关键词: 图腾、日本、社群、老师、战争、法西斯、中国、以色列、媒体、方法论、读者、社交媒体、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社会关系、行为模式、建立关系、思维方式参与者: Speaker 1,Speaker 2内容结构: 开场及法西斯教育 (00:01-04:55) 两位参与者互相问候,进入第11期话题。 Speaker 2 提出关于如何对儿童进行反法西斯教育的疑问,并分享了自己正在进行的关于中国记者现状的研究。 两人讨论了语言污染问题,即一些词汇在大陆的权力体系下被扭曲,例如“记者”的定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04:55-08:53) Speaker 2 朗读了一段关于集体主义的文字,并询问 Speaker 1 的感受。 Speaker 1 表达了对这段文字的厌恶,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相信集体主义,愿意为集...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