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上野千鹤子

社会文化

关于什么是“恋爱脑”和为什么会“恋爱脑”

当“ ChatGPT 给了我一个人类的普遍故事”时,我是觉得它可以很好的帮我讨论“恋爱脑”这件事情,我是觉得“恋爱脑”很大程度是一种“规训”结果,是由无数的故事堆积起来、规训出来的情感反应。按照对 Ai 的描述,“它是人类知识的模糊抽象”,那么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类故事的基本形态”,如此你看:一见钟情、女性“也”(被动)动情了、女性表现出魅力来、男性搭建小木屋提供家 …… 这就是一种最核心的生活模式了。在女性主义出现之前,基本上人类大多数的故事都切着这个类似的方式在讲述。所以,它就有机会“规训”。这个规训如果再跟巨大的社会习俗、社会保障相关联,那么会更深植于人的潜意识。不过,这个观点只是“恋爱脑”答案的一部分吧,甚至可能有点偏仄。我在 Twitter 就这个问题提问时,得到一些答案,对我看这个问题都有帮助,也得到了更宽的“答案”。所以摘在下面:比如前几年那个“嫁到藏区被家暴,打得头破血流,还在演讲的时候跟听众宣讲自己的爱情多么美好,你一定要像我一样恋爱结婚啊”的故事,就是比较好的解释吧。by crowquill戀愛產生的荷爾蒙挾持大腦做出一些很不理智的事在我看來就是戀愛腦,...
公共议程

“坠落”下来的上野千鹤子

对上野千鹤子,她在中国出版的新书的营销应该算是成功的吧;以及向更多一点的人普及”女性主义“,或许也算做到了。但是作为旁观者,不合时宜参与讨论的男性,觉得这场社交媒体的主导的”营销“还是十分别扭。上野千鹤子是“学术精英”的,因为“社会运动”所以也算是“大众文化”的部分。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电视台这些,很好连接了“学术精英”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还是文化层面,上对下的生产居多。但是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却不是之前意义的大众文化,而是下对上的生产,生产出议题和流量,界定了讨论的“爆点”。这些议题、关键字、爆点,反过来庸俗化地在文化上向上生产,约束了讨论方式和内容。(当然是在言论管制巨大加持之下。)国内的文化人最大的窘境就在这里,他们被庸俗甚至愚蠢的议题完全牵绊住,全身心投入,获得收益。在文化层面不再是引领者,而是被生产出来的工具人,把庸俗打扮得漂亮点取悦大众。回到“宿舍对话”,很多关键词都在创造庸俗化,一开始就是精心设计的,哦,不对,是被庸俗化创造出来的工具人对庸俗社会的精心打扮。只是,把上野老师拖到泥潭了(虽然上野老师看上去并不介意),泥潭由“北大女生”、宿舍、已婚、婚育等一系列组成,...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