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2025-01

技术政治

都在忙着“看”DeepSeek 吗?

都在忙着“看” DeepSeek 吗?讲真,社交媒体隐藏的流量逻辑对人是一种“底层改变”。传统媒体时代,大概会看几篇报道学习一下;社交媒体时代看几条贴就忍不住要评论了。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是营销号,或者自己没有追求流量。但是“底层结构”就是你会随着它运动,由不得你。主要是人处于被信息针刺的状态,大脑和信息在互动,不断做出皮肤、身体这样的近乎本能的反应。除非你刻意对抗。当然也只能改善。每个人都随着这个大底盘运动着,会因为相对运动,产生静止的错觉。
日常政治

“正确”必须从小开始

如果没有大量的常识和正确的绘本阅读,如果没有幼儿园开始到小学的基础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青少年阶段,中学高中开始,人性各种恶意出笼,彼此之间大量伤害似乎无可避免。看一个日剧讲整容,大抵如此。倾尽全力整容就是为了逃避中学高中遇到的各种容貌伤害。但这些“正确”放到幼儿园小学太多,没有家庭支撑,就会引发很多担心和批评。权且不说担心性别认同问题,贵国甚至还会担心孩子太软弱、不凶猛什么的吧。边界、容忍、冲突解决这些东西,似乎真是越小学习越有价值,也越可能变成践行的原则,自然完成。
社会文化

男性的情绪支持

这个帖子很有意思。这些内容大概比较难对一个少年讲清楚吧。但如果成年,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话,还是可以改善甚至也拥有情感支持力量的。如果非常勇敢的分享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想法等等,你会获得友谊。或许友谊的一个标准是你也知道对方的故事、看法等等。嗯,前提都是合适的人。然后你再分享情绪,我觉得你会得到支持。此外,即时支持朋友也是必须的。甚至“即时支持”这个事情是需要练习的,如果你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比如倾听、共情言辞远多于建议、比如安慰以食物或者运动或者某些身心参与的体验。 我最近想试试攀岩,不准可以用来招待朋友。我倒是很少吐槽需要这种方式处理的情绪,一般来说我是生活感想同步在互联网上的,所以比较容易疏泄。(但近期对奇怪的互联网确实产生了一些厌恶,以至于偶尔阻塞有意思的是,这种有很多教程、建议、指导和方法论,但是愿意认真学习的男性很少、愿意去践行的更少。感谢我过往生活里给我诸多情绪支持的男性朋友们。
技术应用

Antonio Damasio、自传式自我、 AI

秦轩和我提到有人推荐了 Antonio Damasio 这个人的研究。我就提了四个问题给 AI1. 介绍一下 Antonio Damasio 这个人2. 详细讲讲他对公共领域有关情感、道德和社会政策的探讨3. 介绍一下《感觉到的自我》的核心观点,论述过程,每个章节的内容,以及重要创新和人们的评价4. 有什么其他人对他观点的论述介绍的书籍吗?更合适作为初级读物入门的觉得 deepseek 确实很不错了。但 Chatgpt 还是不可替代。所以这每月例钱还是不能少。发这个当然主要是因为 Antonio Damasio 的研究很有意思。在我的一个“母题”范畴:自我。他的重要观点:自我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自我意志的东西,身体和情感的参与才得到“自我”。我所想到的是,我们说在后天不断努力重建自我,那么这个努力应该也包含身体和情感上的吧。多出门走走。另外他的概念里有个“自传式自我”,这个基本跟我日常坚持和提倡的“自我陈述”+“个人当代史”十分合拍。当然“个人当代史”有更多的意味。
公共议程

“我不是替他们洗白”

看到一个截图,说电诈的事情,用了一句“我不是替他们洗白”,于是我就忍不住看了一下。一般来说“我不是替xx洗白”,我都想看一下,想看看这个人到底找到了什么新姿势来洗白的。结果是说电诈园区的人也会捐款、修路云云,意思是谈人性的复杂性什么的。秒吐。首先吧?真的捐款修路了吗? 但凡有点贵国常识,都知道私人不能做这些,真做了,钱是捐给这个体制的、修路钱是交给这个体制的,那不就是交的保护费吗?买这条罪恶之路的买路钱吗? 更被说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事情。不管是真还是臆想来举例,都有一种“人性婊”的感觉,不敢直面小恶和背后的大恶,基本就是搅浑水式讨论。用“婊”字不好,是我的错。我找不到词来形容,想来想去不知道“讼棍”是否合适,KOL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当讼棍,或许叫“人性棍”比较好。还好也不认识,跟前天感慨不认识泰国那些人一样,可以安心嫌弃。
东京日记

日本教育的一点小杂想

教育这种事情,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怎么爱孩子,比如加不加微信群,作业做不做;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怎样就爱了孩子,跟着足球队按照安排走,周末去看看展,就够了。这种体会非常特别。而且很难说出来。主要是,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你觉得重要的东西,跟觉得这些没意义的人讨论,是进展不下去的。有上面感受是,板栗来日本读书就参加的学校足球队,周末庆祝了四十年。现在负责人是一次爸爸踢球活动上被教练看中热情邀请来做管理的,做了小二十年现在六十了。有个参加庆祝活动的教练八十岁了。板栗君就这样长在了这样的社区历史里。即便是有点难的毛豆君,初中还有技术课,做了一个沙漏,被老师拿去要参展。展览周日在世田谷区美术馆,是我们去看国际画家艺术展的高级地方。这个区的各个中学校提交参展作品,地方美术馆和地方中学校就这样互动着。大概这也是地方选举、地方税的结果吧。这样假装是一个好爸爸就容易很多,散步过去排张照片回来给儿子看夸两句就好。
公共议程

社交媒体无法形成议程

看到推特友邻讨论社交媒体从“孤岛/部落化”进一步转向为“碎片/瞬间化”,这样舆论无法形成,我非常认同。我一般用“议程”来讨论这种情况,核心观点是“社交媒体上议程无法形成”,具体包括:1. 它需要的燃料即真实信息严重不足,有时是提供不足,有时是接受不足。2. 注意力无法形成聚焦和持续,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碎片/瞬间化”。3. 公共讨论的部分无法在大众情绪里浮现出来。情绪创造了更多流量和注意力,而需要诉诸理性和讨论过程的“公共讨论”就被掩盖了。4. 情绪、对立的社交媒体基本不会有协商、妥协,就无法达成共识。即不推动议程。5. 更别说社交媒体和现实距离太远,无法产生行动,因此对现实能动性很低了。( 墙内更甚所以,基本上来说,目前发展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是发议程的,甚至反公共的,是否在将来有机会产生议程/公共的机制,目前看不到路径。
杂记

今天可以叫我“两大碗米饭男”

很有意思的是,之前若干年进入日本的中国菜慢慢都日本化,变成了“中华料理”,最近这些年的新一代移民多了,新进入日本的中餐馆也多了,强调的是更中国的味道,于是大家管这类叫做“中国菜/中国料理”,以和中华料理区别开来。我有个小的朋友圈,都是在东京的中国人,我们都一样,一边在努力习惯日本规则,一边在想办法和日本社会有更多连接。如果说有什么小小区别,大概是我假装自己不太有“中国胃”。我就是觉得,中国菜和日本方式缺乏一种很好的结合方式: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日本的餐饮流程、空间使用,店家和顾客的关系,都和中国餐馆有很大的不同。我更偏向“日式的餐馆”,你把握一下规则流程,就能很顺利、相对安静的也效率较高的吃饭。此外,味道如果地道的餐馆,往往从厨师到服务员全系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所以卫生习惯上我经常心里打鼓。最后,食材和配菜等,想要保持地道、新鲜,真的是难度太高,近乎不可能。与其凑合着在东京寻找“中国味道”,不如多探索日本餐馆,或者是超市买些整理好的食材自己烹饪。但昨晚和朋友是约的湘菜,在上野,他们之前去吃过,评价不错,也还想再吃,于是我就顺着大家的选择。有趣的事,想着想着湘菜,就有些馋了,然后进了餐...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