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2024-11

言简地

不要轻飘飘地用一些流行语言

我说点价值观碎片化的事情,或者说“千万不要随便用网络流行句子”这件事情。比如“你不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是要解决问题。”这个句子是不是很好,但用得太多了,耳熟能详,它原本是“言论自由”的辩护,是指要给人说话的权利。但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拿刀杀人。拿刀杀人这件事情吧,个人觉得,这个人还是要判刑的。不能说这个人是“提出问题的人”,不能针对。但是它暴露出“有人拿到杀人”这个“问题”和背后的问题,确实要面对,但同时也有不同的解决方向:一个是让人们幸福的解决办法;一个是让所有的刀都实名的解决办法(其他问题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我们换一个情境:字节跳动一个实习生,非常故意的在 AI 训练中注入什么,导致非常高成本的数个月工作报废,那么今日头条起诉这个实习生,我理解是没什么问题的吧?但是我就看到有这样的评论,觉得字节跳动的思路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 ……我是觉得,防范犯罪的成本过于高了。起诉是最低成本的事情。虽然让字节跳动提升防范是 ok 的,但是就跟“没有计算机系统/软件是没有 bug”,社会和组织都是有无穷尽 bug 的,如果面对“犯罪”的话。公司既无法承担让每个人都幸...
杂记

在东京吃泡面

一家人以前来日本旅行,两个孩子记得最好吃的就是“泡面”。所以,“去日本多好,有很多种泡面可以吃,都好吃。”就成了我跟他们商谈赴日生活的“话术”之一。于是,现在他们真的设定了每周六早餐是泡面,妈妈也勉为其难同意了。弟弟主要负责挑选购买,有几次会指派我负责陪同。也是有趣的体验,会在超市选来选去。关键是,他会记得名称、口味以及哥哥的喜好。今年年初基友来,开始在我办公室吃泡面对付了早饭,因为日本街头早餐可选很少。但后来啥时候都想吃,以至于大半年的梗都是我在日本请他吃泡面。后续是他回去时候箱子空,就装了六七盒泡面走。因为想到儿子来东京玩,但孩子抵触日本。于是一周后给我发了照片,“他说好吃”,还跟其他小朋友显摆了,“这是日本的泡面哦”。好期待他家小朋友来东京吃泡面啊,我要多买几种供他选。
公共议程

难道不应该放在“警察国家”的背景下讨论吗?

一个前知名记者(我确实有看不少他的深度报道)、也很正义、也曾蒙冤入狱。刚来 X 时我会觉得深感欣慰,因为我觉得跳出垃圾场总是有必要的。前段时间一个视频流传,两个警察面对一个小孩,其中一个警察虐揍小孩,另一个只是围观。有点舆论。转身又有新内容,说这个小孩是有霸凌别的孩子,放佛警察也“情有可原”甚至正义了。前面说的这位发了一条推,乍看非常好,share如下:在校霸凌的小孩被警察踢打,在中国引发舆情。如果被打学生霸凌了低年级学生,的确欠抽,监护人严重失责。但这不是事件的根本——警察作为执法者,更应按照法定程序履职。因为警察的权力实在太大,大多刑讯逼供由此而来。如果以暴制暴,虽然部分网友觉得解气,但最终会使更多人失去对法治的信心——因为,依法对待一个坏孩子和依法保护好孩子,同等重要。看完我其实“暴躁”了。毕竟这位是被“法”过的,为什么还能按照这样的话语逻辑来“讲道理”呢?忍不住开骂,想想也觉得不太好。都是愚人痴人,又不算坏人。自己觉得是“骂醒”别人,但想想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呢?把条目copy到这里分享下看法就好,保留了“恶劣的语气”,但求传达心情:即使以最善意的角度看待这个警察,认为他这么做是一...
公共议程

消除恐惧而不是把恐惧埋深之后总爆发

今天发布了一个视频,《媒体要不要报道社会恶性事件?难道问题不是“没有媒体可以自由专业报道所有恶性事件”吗?从“个人当代史”角度看“话语遗毒”》。我这些年来,越来越习惯性使用书面语言,甚至理论化的表达。做视频就会遇到困难,因为我很难“讲故事”,很难自我陈述,跟秦轩一起做《在地与离岸》时更有感受,他相对更擅长讲述自己和生活。我似乎是那种,在理论上觉得,嗯,我们应该要自我讲述。那以后我算是一直努力用“自我陈述”和“个人当代史”的角度,结合自己来去讨论。这个视频算是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看到下面的留言,我觉得还是要更好,好很多。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就要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会更好厘清很多事情,最重要是,不断地把隐藏在经验里的自己释(解)放出来。所以摘抄在这里。分享一下。谢谢 nellni820:前几天看到”无锡高校报复性杀人事件“的警情通报,只是觉得“哦,又是无差别攻击,最近有点多啊”。然后我又看了一些这个事件的细节披露,觉得胸闷难耐,才恍惚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我的高中(中国南方小城),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件。有个人在中午时溜进高二一个班级的教室捅伤了几个午休的学生后被制服。我的描述非常含糊...
东京日记

记一个在跑步机上顶着阳光迪斯科舞步跑步的中年胖仔

嗯 … 你们能想象吗?一个中年男胖子在跑步机上,顶着阳光,跳迪斯科舞步跑步。哈哈哈,就很好笑。我就很感谢中年遇到迈克杰克逊,这有着某种特殊的超越意义:一个是它是你未曾拥有过的青少年经历,当时只能远远的看着,似乎发生了一些什么吧,但被隔在外面。另一个是异国情境下的中年,总会给自己找很多喘不过气来的理由包裹自己。所以,在这个时候遇到迈克杰克逊,大概就是青少年那个自己跑来解救中年的自己吧。没有比迈克杰克逊的歌曲更合适跑步了。毕竟不仅面对中间的身体,更多是持续的心境,嗯,要不我们隐藏起来那些倦怠,麻木,姑且把它称作成熟稳重吧。迈克的旋律一下子就带你走出了包裹。由于你的手臂也可以挥舞起来,似乎就找到年轻跑步的感觉,要用胳膊摆动来带动身体了。跑步机在二楼,朝南,正对着大窗户;季节已经是深秋,所以阳光斜得厉害,满满照在跑步机和人脸上。商家为了经营,跑步机前面放了一个Pad屏幕,鼓励你、教育你,顺便放点广告。于是,跑步机上红色的数字识别、屏幕里绿色背景跳舞的健身教练、Airpods里劲舞的旋律、然后你还真的在使劲儿摆手和蹬腿。设定的速度是每小时10公里,一切都水到渠成。你的感觉就在一个充满节奏韵律的酒...
公共议程

关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

首先我已经厌倦“无差别杀人”这个词了,因为过去大多数的事件里,都是对儿童、对女性下手,这种“杀弱”的行为并谈不上无差别杀人,也不算“随机”。就是可怜弱鸡到如此程度。这个人的遗书非常混乱,基本上每个句子都是借用的,而且出处来源深究下去五花八门,天南地北,但是浅浅看去也大概就是社交媒体的套话。有朋友说“真实的感受被淹没在那些大词里”,连自己的愤怒、委屈都不会了。但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碎片化”,散乱的价值观碎片,一般用来自我维护或者攻讦他人,每个人都靠这些碎片支撑着思考,实在是“可怕”。确实我越来越希望公共舆论能够“让事情的子弹先飞一下”,能有更多资讯。但显然这太难了,没有人能或者想披露。舆论管控变得过于轻松——越来越多一个通知群发,一组敏感词操作就完成了,大概就飞不起来。不过我觉得至少“物伤其类的哀悼”可以先进行,慢慢进行,让观点沉淀一下,慢慢穿过哀悼。更复杂的点在于“社会是一个整体”。所谓“无差别杀人”来报复社会,就是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但是罪犯平日里,大概是不会以“社会是一个整体”来负责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的。当他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时,其实基本所有人...
长短句

我们已经站到了惶恐的秩序里

让我们计算一下一个坚固的不锈钢制品的由方格子组成的巨大蜂巢能容下多少荒糖或者一个巨大的平原为什么不能让人们四散奔跑我当然赞叹那些力量并且嫉妒地歌颂着青春只要它们不被放进网格里钢筋水泥灰色街道塞满了五颜六色的靓丽衣服撒尿吧吐口水吧瞎喊吧把所有的直线都拧弯洁癖就是牢笼失序如同野火烧了秋草我当然幻想那些新生并且虔诚地期盼着春天只要草木能旺盛生长起来我用了很多的祈使句显得青春、浪漫而且野蛮可惜的是经过了精细的计算可喜的也是我有了计算我失去了古铜色失去了鼓起来的肌肉我当然悲伤这些衰败悲伤你们我们共同的成年我们已经站到了惶恐的秩序里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