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2024-08

公共议程

希望高氏兄弟尽快平安安全。

写这篇是因为传出高氏兄弟被捕。高氏兄弟在推上也很久了,当时看到的时候心里是发出来“咦”的声音。我经常用“真诚”这个词,主要是指是否直视了自己内心并详加审问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有个词叫做“新生代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这类为主,高氏兄弟应该也在其内。年轻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热衷当代艺术,看了很多评论、画片、杂志和展览。后来不太喜欢了。基本上就是很典型的没有能够真诚对待自己,在“市场化浪潮”里巨大获益,忘掉了起点和初心。高氏兄弟应该不是这样的。他们一直还是真诚的、对抗的方式实践着。所以一方面是不信任、另一方面规避自己去“话当年”,我有意识约束自己的谈话方式。但现在人在墙外,也自觉更清明了,想着“自我陈述、个人当代史”这样的词汇,或许回忆一下也没什么。甚至,可以清理自己普普通通的过去,把其中很小的部分摘取出来,小规模升华一下,至少还会觉得同路上三三两两有些人影。高氏兄弟Twitter账号是: @GaoBrothers ,还有很多能看的。还画过张展,虽然张展又不见了,虽然他们也不见了。梳理过去也有独特的价值。当年我对“新生代”这个名词非常推崇,因为这个词下面集结了非常多的当代艺术家。但今天...
东京日记

这狗已经彻底惯坏了啊

毛豆君小时候穿着干净衣服在泥地里玩,如果被奶奶看到,难免是要说两句的,“毛豆啊,那太脏了啊,别在那里玩啊。”大概也是没什么效果的。奶奶还好,我们说过好多次不要去打断小朋友的游戏,所以就不会去硬拉毛豆君。但是,难免会跟我们念叨几句,只是基本得到的答复都会是:“没事了,衣服弄脏了再洗就好了。”偶尔奶奶会在补充一句,“你们啊,你们就惯着他吧。”东京这两天下大雨,二子玉川边多摩川河的水量大了很多很多,于是就早上过去河边溜达。河里竟然有一只很漂亮的纯白色小狗在游泳,很开心的样子,让人十分意外。走过去的时候,小狗已经上岸了,溜达到别处了。就在我拍拍照片的时间,小狗又溜达回来了,才看得清楚。纯白色,毛发很干净顺滑;身上裹着一个彩色的小袄子,很精致;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活跃而高兴;身上的绳子很长,在女主人那里牵着的还折叠了很多段。小狗似乎很开心,蹦蹦跳跳又跑到水里去了,扑腾地划起水来,然后又跑上岸,抖抖水,十足开心劲儿。我就在想,奶奶这会如果在这里,大概会说,这狗,已经彻底惯坏了啊。
日常政治

“海外华人”是个政治概念、统战词汇

大多时候我都觉得文字似乎比视频更顺,但是今天录制对话视频的时候,我觉得内容要真诚、纠结和有意思一些,很有内容也有“人”的感觉。即便如此我也觉得需要简单写下“海外华人”是个政治概念,它和“同胞”一样是统战词汇。甚至这两个词的背景也类似,都是在梁启超、孙中山这个阶段,“发明中华民族”、“发明现代国家”时出现的词汇。也一样都是1949年后被“统战”接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政治概念、统战词汇。但区别在于,同胞这个词可以有意识的不用,但我们大概率是很难摒弃“海外华人”这个词,如何定义它、界定它、稀释它、扭转它,会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但在这些完成之前,一个“现代的、当代的”个体,可能非常需要跟这个词保持距离,否则就会被它“民族主义的”和某些前现代性的东西带偏,甚至俘获。因为它提供一种强行的族群认同,容易使得族群认同高于其他认同。如果有可能我还会再试试在“个人当代史”的框架里重讲这个议题,但不会比下面的对话更有趣吧。详见:“海外华人”影响你的身份认同吗?- 在地与离岸 SP01:多伦多与东京的云中老友对谈录 2024/8/30
杂记

Twitter 的“个人当代史”

我最近的关键字是“自我陈述”和“个人当代史”,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做了一点实践,叨叨说了很多条,然后觉得内心的郁气还是有所抒发。把它记录在这里。 其实“简中twitter”是有自己的历史的,某种意义还挺豪华的历史,这段豪华历史里不管跳出来如何看对错,但是那些年人们都是非常真诚的。最主要它曾经创造出一个“以反对方式来行动的网络”。 如果简单回顾下,大概是: 1. Geek、Web2.0早期用户 2. 民间反对者行动网络 3. 前者式微,海外反对者渐多 4. 郭文贵阶段。(大傻逼,跟随者都是大傻逼。 5. 漫长的微博难民阶段。(挺烦的,但也交了新朋友。 6. X时代/流量时代。(人渣马斯克接手前就开始了,接手后飙进 但是这是“显历史”,我觉得有些隐藏的线一直跑下来,更有意思和更值得“当代史方式的陈述”。比如屠夫这种入狱前、入狱时、入狱后就是“行动”的隐线,之前是行动者网络的一部分;入狱时王大姐持续的发帖承接了之前的明信片,接续了709家属喊冤史;出狱后要补郭时代、流量时代之类。 我且敬且喜的卢桑也是一条隐线,2011还是12年开始的非新闻,约等于推上的行动网络走到下半程,维稳力量一路...
公共议程

是权力不允许真的“业主委员会”

温习一下历史,1998年商品房改革,买了房自然就涉及到协调管理,当然更多是向开发商维权,“业主委员会”自然而然出现。以舒可心为代表是有若干典型人物的,相关议题也是广为报道、热切讨论的。报道里成功经验也是蛮多的、也实质发挥了作用。最重要的是,“基层民主”这一提法似乎有了新的可能,确实教育、锻炼人。于是2003年舒可心以公民个人名义参加了人大代表竞选,有竞选办公室和志愿者。这差不多算是希望派们一个高潮点了,嗯,当时天天看报纸的我也是心潮澎湃。但这基本也是我心潮澎湃的顶峰值了 … 按下不表。能有这么一天如果回溯的话,我认为还是和权力有关,毕竟这之前五年在任的人大一把手是实权,我认为是权力关系和博弈留下的空间。回顾这些挺没意思的,毕竟我现在也不完全信任那段历史里的人和事。但我是想说,“素质论”或者“业主委员会搞不起来是人不行”这样的说法我不认同。2003年人大换届了,2003年后舒可心“转型”了,2003年“物业管理条例”出现了。因此,虽然它并没有实质性往前走,但是它至少证明了”原本是可以的”。只是,权力不允许。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呢。2020-2022,早已(强调:早已)完成“权力最后一公里”物...
公共议程

至少你可以憋着别去骂受害者、骂弱者

发了一个 Youtube 视频,题目是《一飞机的人霸凌一个小孩,半网的人霸凌老人和这家人。来看看你是否有病?》,嗯,还是用文字方式写一下。社交媒体是“公领域”和“私领域”的混合状态,当你对公共问题、社会事件发表观点看法时,它必然会卷入到这个事件的舆论里,所以这个时候说自己是“私人的”,恐怕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一个小孩因为哭闹,被两个年轻女性关进厕所时,大家的声音汇成了公共意见。那,我们来看看,分析一下: 有不少是支持孩子和家人的,或者说有很多吧。 关于飞机上的事情,我的定性是“一飞机的人在霸凌这个孩子”。 事实上,网上尤其墙内的舆论里,很多还是支持那两个年轻女性的,因此可以扩展一下,半网(简体中文圈)的人都在霸凌这个孩子。 另外的,很多人其实是参与了去霸凌那个奶奶和父母。开始疯狂diss孩子的家人。 如果这时候你“理中客”跑出来说,分享自己孩子小的时候绝对不坐飞机,如果是表明自己对社会态度的恐惧是ok的,但是很大可能站在了坏的位置:对奶奶和孩子家人的攻击了。 如果你开始分享,如何在飞机上避免孩子吵闹,也是把社会事件归因为弱者了,以“分享知识”的名义。贴个标签大概就是“知识婊”。而且,本...
长短句

城市里波光粼粼

蓝色天空和波状的云放佛蔚蓝大海灌入了这个城市我没有渡船、没有救生衣溺在一条条街道里我如此安心是,因为想做一条有青色背脊的鱼摇尾巴深潜一下我就如此这般消失了
杂记

《2003年发生了什么?房屋养老金牵动人心,重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

关于 房屋养老金 和 业主委员会 ,录制了一期 Youtube 。嗯,欢迎收看。求赞转评 :-)《2003年发生了什么?房屋养老金牵动人心,重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
东京日记

老鼠掉进米缸里

摄影书这种,价格是挺贵的,少则两三百人民币,多则八百一千的,所以我基本只在打折的时候买书。恰好这类书,打折起来也还算给力,所以在东京就陆续买了不少,也有点经验了。昨天去一家知名的摄影书店,八月末折扣,两个大桌子上堆着很多书。比较多是美国欧洲的书,我还不太懂,就想念做摄影专业研究的朋友。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就是很强烈,过去十多年,工作室那么多摄影书,随手可及,但是我却极少认真翻看。就这样怀着懊恼的心,在书店打开几本,诶,真的很不错啊;看价格,一般1000日元左右。我瞬时熄了要联系朋友来导购的心愿。这么便宜,管它呢,能背就都买呗。于是,就有老鼠掉进米缸的即视感,开始往手里划拉书。可是,我又是个心理活动很多的人。转瞬又想了,真是一个庸俗的人啊,对待书怎么能不细看不选择呢?又不是大白菜。怀着这样忐忑的自我批评的心情,继续划拉了好些本书,直到换了一个桌子。哎呀,这桌,怎么每本书平均要4000日元了?你们懂吗?我立刻高雅起来了,瞬间变成了一个有品味的买书者,放慢速度精挑细选起来了。
日常政治

Gus Walz

Tim Walz 的儿子 Gus Walz 在父亲演讲现场,起立、热泪盈眶的鼓掌,让人甚为感动。尤其是他是一个“障碍”儿童,成长到视频那个样子,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父母付出颇多,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种“明证”。我对跟中国关系不错尤其持续和中国有生意的人,会保留看法。但现在我觉得,那些组织学生中国访问团,只是这个家庭努力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到以父亲为骄傲,那么这个家庭都值得信任吧。
公共议程

来,跟我念三遍:造谣就是维稳

我和大家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一个朋友打算要“润”,但是突然有人说,“习上李下”,有鼻子有眼的,他就打算等等看;后来发现被骗了,于是又打算润,但是又说暴毙了,所以还要再等等看。于是机会窗口一点点小,年龄一点点大,润就变得更加难。他原本是一个“动态”量,但是因为谣言,就变成了一个静态量了。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我们把事情变成“试图行动的能量”和“试图静稳的量”,那你就会发现,“造谣机”不仅仅是给造谣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更重要的是,它是将动量转化为静量,不仅是润,还有各种人生计划,比如要不要关掉工厂,比如要不要更换生活区域,比如孩子的教育如何调整,比如是否要骂得更努力一点什么的。这就很有意思,你认真一想,就会发现,造谣原来是一种“维稳”机制,因为它用的是非正当的手法,跟其它的非正当、其他的流氓就天然是同伙,因此,所谓反对派和反对的对象,其实就是同样的结构。维稳就实质性的发生了。我甚至能描述出我一个同学的状态,在社会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努力翻墙出来看看 X 和 Youtube,觉得“知道点真实的”,然后看到这样的谣言就十分高兴,觉得“透了一口气”,下线见到朋友以后,然后大家一起扯扯闲篇,大家都透了...
东京日记

前提是书必须自己选

失恋男今晚讲的很有意思。“我上次跟她吵架,还特别找了本书看,《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我就想知道为啥她一点小事就跟我吵那么厉害。”“每次吵架的时间就可以看书。再之前那次我看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再上次?那也没那么多了。她也让我看过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她在外面,对自己是真的很严格,除了回来就对我发脾气。”我在想,如果能看书的话,吵吵架增加阅读量,是不是也还可以接受。但前提是,书必须自己选。
东京日记

人在一起总是很多意思吧

傍晚在神保町溜达。在拐角小花园,有两个穿着正装、背着公文包的年轻男生并坐着,低着头,死劲儿点手机屏幕。感觉是在玩儿某个游戏,正在激烈状态。很可爱的情景,感觉是 BL 剧的一幕。溜达到一条正街,看到一对微胖的中年男女,牵着手在路上走。感到十分惊讶。刚开始后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太太走在路上表示要牵手日本先生,先生很难为情地小声说“下次吧”。于是就有意识观察过,似乎很少看到男女牵手在路上走(并不狭窄的街道),更别说中年男女的。他们表情和动作都很舒服,想着似乎又是一出日剧的场面。人和人在一起,总是有很多意思吧。
东京日记

看到了两个绝对静止的人

昨晚和失恋的中年朋友吃饭。虽然有点闷热,但还是选择在露台吃饭,因为他可以抽烟。我们没有说多少话。然后就下雨了,再然后突然雨就下大了,劈哩叭啦的打在玻璃棚上,噼里啪啦的打在桌上。整个气氛就完全不同了。暴雨有一种天然的正当性,可以让人沉默看雨,可以让人头脑纯粹放空。尤其是还有根烟,大概就是完全的“内在静谧”吧。即便不是一个人。门推开了,又走出一个穿着白衬衣的中年男性,坐在了稍远一点的位置,正对着雨,也点上了一根烟,安静的抽着。此刻,我就觉得噼里啪啦的暴雨中,看到了两个绝对静止的人。
杂记

再见,香港人正能量集氣信箱

2019年,应该是6月份吧,或者7月份,开始关注一个“香港人正能量集氣信箱”。因为线上围观了百万人游行、然后强行二读遇到年轻人的行动反抗、然后开始采用暴力并污为暴徒、然后两百万人游行、然后开始有人死去 ……讲述这种记忆或者历史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请原谅我只以上面寥寥数行代过。对我来说这还是挺大的紧张、苦痛的,尤其是关注了“集氣”频道,几个年轻人(中间管理员或有更换),小心翼翼的,表达,然后收集不同人的表达,彼此支援、打气;彼此抚触伤口,彼此整理行囊。后来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知道,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究竟有多么壮烈和惨痛吧。连围观都像是站在道德泥泞里下沉。这里的更新就越来越少。我保留了它至今,一直在想,负责这个频道的年轻人到底怎样了,他们有没有安全和“落地生根”的新生活。等了三四年,基本没有新的信息,整理 telegram 时,我取消了对这个频道的关注只是这个取消,小小的,却需要认真纪念一下。愿你们都好。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