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2023-06

公共议程

吃瓜、长舌八卦和公共讨论

Twitter 这类社交媒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混淆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 Timeline 和发言里,在这两个领域彼此挑战。但是越是如此,恐怕就是越是要谨慎。以及,通过这样日常观察,大概可以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讨论,以及甄别出真的值得 Follow 的对象吧。
言简地

“新闻学”,失去指向的名词

讨论问题总是要有“名词定义厘清”的过程。讨论问题一般是建立在对主要名词的内涵外延有共识的基础之上。或许?我们看一点细节。某老师在问一个学生,为什么学习新闻学专业又不从事这个行业?回答:有一次新闻学课程上,老师用了美国教材,然后让把窗帘都拉上,以及劝学生们不要拍照。因此,学生觉得这个行业已经是个需要恐惧状态的行业了,而自己想要从事一个会让自己觉得骄傲和光荣的工作。所以,什么是“新闻学”?这个国家是什么新闻学?又是什么新闻业?你会发现,它很难厘清。又并不合适用“都是宣传学了吧”给定论。这种困境大概是长期普遍的吧。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欺骗就是各种词汇,“民主集中制”?“现代化” … 当然,我们也小有幸运就是这些词原本的含义,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被我们习得、认识甚至信奉。但是在这种普遍挂羊头卖狗肉的词汇语境里,讨论的时候,我们遵循什么呢?我们愿意面对现实吗?能从真实处境出发吗?这些词构建了我们的头脑、认知和我们当下的讨论。现在只有宣传学和流量了。所以,大概是不存在新闻学了吧。这种情境的讨论就是在聊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某个学校取消新闻学本科时,激发了很多讨论,甚至还有学术研讨将之作为话...
公共议程

上清华和一亿元,有趣的全网“抬杠”

社交媒体讨论中的抬杠实在是让人讨厌,一般来说我们是努力去 Get 对方的未尽要素,以主旨展开对话。但是很多抬杠都会针对问题本身的设定,提出大量的“未尽因素”等,这种抬扛基本让讨论无法进行。但是很意外的是,“上清华和一亿元”这个选择题里面,那些抬杠,却展示出非常丰富的现实来。我是想先明确一下,这个事情是针对青少年的提问,问题是在最好的教育和足够的钱之间进行选择,基本都选择了“上清华”,这让渴求“一亿元”的青年和成年们哗然,于是这种小小的节目,竟然变成了颇为浩荡的讨论,差不多是个全网话题了,也弥漫到了 Twitter 上,有很多相关讨论。从舆论观察的角度,这种热点背后往往折射了非常大的心理共识。那么“上清华”和“一亿元”则是让某些深刻的现实清晰展现出来了。这个同时期另一个小的流行话题有关:一个父亲做骑手含辛茹苦 20 年,将孩子教育到大学毕业,然后终于和孩子成为了同事 —— 出现了骑手二代了。而成年人纷纷选择一亿元要躺平,也跟这个有关。人们都在质疑“教育”的价值,它是否对阶层跃迁还有意义,以及,它是否值得取消孩子所有的青春快乐以及消耗父母全部的工作投入。当然更进一步,这个跟当下的躺平,跟经...
公共议程

鼠鸭门

“鼠鸭门”体现了巨大的进退失据。但是这个进退失据背后依然是权力板结,并且是短暂的。这类事件在寻找它的“常规处理”办法,目测很快就会有套路出现了。一、在食堂里吃出“老鼠头”,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一般情况下,肯定会有学校领导出来道歉、诚恳表示要彻查,更换食堂负责人,公开让学生可以参与观察食堂后厨操作什么的,就算是“表面文章”,它也是一种正常反应的。但结果这个事情傲慢了,关键还要解释为是“鸭脖”——所以在食物里混出来一个鸭脖,就不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吗?无论混入什么都意味着后厨和餐食供应已经是十分混乱的状态吧。这个讨论很有意思,原本是一个非常 Local ,一个学校的讨论,它很奇妙的放大成为了整个互联网的舆论事件。这背后自然原因很多,我是觉得自媒体们流量需要,要找到安全的批判性选题并不容易,这个真是一个好题材,很容易带起来情绪。但是另外一方面分析,更重要的是,现在舆论尤其参与表达、创作的主体是新一代年轻人。这一代年轻人虽然在头脑上,被爱国热情、混淆的互联网价值观弄得十分奇怪,但是,食堂吃饭这种广泛涉及到个人利益的事情,现在进行时、刚刚完成时还心有余悸、或者即将进行,那么每个人大概都有更大的热情表...
公共议程

网络语言暴力的一点小感想

语言暴力这个事情,日常生活中也都有,父母对孩子的,夫妻之间,上司对下属。不少人受困于此。挪到互联网上,这种恶意会百倍千倍放大,因此自杀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还有更多是受困其中,因此放弃网络表达、删除各种账号的很常见。昨天和毛豆君一起看日剧,有一段就与此有关。于是我暂停了一下,实施一下“教育职能”。我希望他意识到在互联网上很难避免这种,因此要学会如何应对,至少要不在乎,内心要强大,把他们都当作狗屎,避而远之,这是“自我保护”的部分;另外,必须了解语言是有伤害能量的,因此在网上要留意不要随意点评别人,给别人带来困扰,这是做人必须的。没有跟他讲网上刚发生的案例,就是学校被撞死的孩子的母亲被网暴自杀的事情。我脑子里更能想到的是那个粉紫色头发的女生,多么美好的颜色啊。我之前已经写过多次,互联网、社交媒体来得太快,它们本身就是“原子弹”,而不是大家担心的 AI,只是这个危害是一个缓慢的、隐形的。社会规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人们大量的讨论实践。但在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方式,又因为过于深入,基本上“接管了”我们一般意义的社会,这个“规则过程”基本不存在,即便是如今有所讨论,但是它无法渗透到产...
公共议程

“不要随便打记者了”

打记者已经成为“工作惯例”了,甚至十多年前还有地方性的指导,如何防范记者。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件事情。但是好些年前我跟周边朋友说,“我不知道规则边界在哪里了”。形势变了,很多人没有反应过来。然后如果拿过去摸爬滚打的“成功经验”指导现在,可能会碰壁、掉坑,甚至危险。这不仅对普通人、“成功中产”如此,对体制内也是如此。比如,随便打记者这种就是“误判”,没有意识到形势变了,记者不是你随便惹得起的。毕节打记者这件事情被严肃处理了,将来会不会“再就业”不知道,但面子给足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应该满意了吧。处理打记者这件事情不是风向变了,不是触底反弹,不是“可能要变好了吧”的迹象。无非是,规则不一样了。以前在还有市场化媒体竞争的阶段,大家要端出市场化的架子出来,很多记者也都是市场聘用,都是合同工、临时工,没有编制的。也就是说打人,是体制内(代理人)打体制外,打了就打了,白打。但现在没了。都是体制内媒体了。贵国自媒体那能叫媒体吗?呵呵。既然都是体制内,那遇到问题,还是要有关系、有斗争策略,当然,主要是先看级别。所以这事情,兄弟单位比如中青报、中新社、红星新闻、成都日报等一水儿发言表态了。然后,“部门领...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