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2023-05

日常政治

经常提醒,经常刺痛,经常厌恶

在淘宝中无意看到一组”抗疫人偶“,我就陷入了巨大沉思:做这个设计和制作的人,究竟是真心在赞美”最美逆行者“,表彰”志愿者“们,还是把这个当做一种批判、讽刺,提醒人们不要遗忘呢?我发现我竟然很难得到答案。只能从文字描述和用户评论里看下去,哦哦,应该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表扬和怀念吧。于是,这种表扬和怀念,让这组人偶有了更强的讽刺力量,深刻展现了这个社会的巨大割裂。真是了不起的当代艺术作品啊,而且还是人人收藏得起的。除了上面这种巨大魔幻感之外,我还陷入一种两难,从理智上分析,它巨大的讽刺力让我十分喜欢;但是从视觉上,又是如此让人厌恶且深感难受。因此,需要做一番思量和心理建设,才决定下单。我觉得它应该放在一个我不经意可以看到的地方,必须让这种厌恶感横亘在那里,”绝不放过“。我在北京簋街街头喝酒的时候,人群已经熙熙攘攘,每个胡大门口都排着长队。人们日常生活里也不提”疫情“二字,即便当下正在如火如荼的二次大流行。这又是一种两难。一方面我会觉得人们真的如此过去吗,有必要这么善于遗忘吗?另一方面又觉得,无能为力的时代,更应该遗忘,然后珍惜当下生活。我其实很明白,记忆这个机制是自我保护的,它会启动遗忘,留下...
公共议程

国泰航空后面一场殖民进程中的舆论狂飙

国泰航空事件发酵得十分意外。作为舆论事件,还是很值得记录的。对,它是个舆论事件,这个定性决定了“是否讨论”、“如何讨论”——往往这个决定了某些讨论会“理中客”。我们需要花多少时间讨论空乘的错和“歧视”?相反,国泰在培训在管理上的错是第一位的。再来,在事件化以后第一时间开除空乘和公开声明来解决问题,充满了“不想解决问题”的架势。私以为,为什么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约束,对相应当事人的道歉,期待更多约束之类是应该做的。甚至我觉得保护犯错的空乘人员避免失业+舆论暴力伤害,也是国泰应该做的。公共事件应该把“公共化的对象”放到舆论场里。录音和网络公开,是否ok,在这个广泛自媒体时代似乎有点难定义。当时的场景是否还算“公共场域”?我不太有答案。但这个议题为什么会公共化,从空乘放大到香港对内地的歧视,并且如此大动干戈,倒是舆论观察和舆论研究显而易见的对象。人们不愿意放在一个长期的过程里,不愿意放在因果里讨论,这是一场近乎殖民进程中,有意识、无意识中,自以为自己是“殖民方”的底层狂飙,一次大规模舆论霸凌,一次“你丫还不服”的歇斯底里。当然,它显然是可以堂而皇之、获取流量、安全的议题,社交媒体流量逻辑和言论...
日常政治

打捞意义

如果你做一个位于北京的环境保护的组织,你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宣传环保意识,做很多活动,去中小学做环境教育。我想问的是,你如何面对雾霾?你的努力面对巨大的破坏和不作为可能真的是杯水车薪。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国内做环保组织,大概率只能做环境教育。你会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比如,我做好自己的事情,越是这种情况或者越需要我努力做吧。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解释吗?如果是,那你就说三遍试试看。来。第二遍: “我做好自己的事情,越是这种情况或者越需要我努力做吧。” 再来第三遍: “我做好自己的事情,越是这种情况或者越需要我努力做吧。”所以,你动摇了吗?我是肯定会动摇的。因为你深刻参与到自己的理念实践里的时候,你如何回答:为什么雾霾?你确定要让接下来的孩子和年轻人一边在雾霾了实践环保吗?你会发现,你在创造某种“善良的虚假”,而它的存在,又维护了一个巨大的谎言。所以,你其实是荒谬里面的一环。那么,再问一遍,你真的觉得这样的努力是 OK 的吗?所以最后,那些真正真诚的人,要么走上了抗争的道路,做环境维权,或者整体成为一个反对者。这太难了,而且各自都有自己很多的现实。于是,也有很多人走上了躺平的道路。对,“理想主义者...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