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社会文化

日常政治

语言更难下沉,更没份量,更失去信用

虽然我们都知道语言本来就是在使用中变化的,作为观察对象,它更多要被尊重,不断呈现出新的事实结果,人们充其量就是总结一下而已。但情况还是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带来了语言很多问题,既值得观察总结,也值得采取批判立场,而不是一味等待和迁就事实结果。一个典型情况就是,人们对于“显赫词汇”有一种快速网红化的现象,同时自媒体的参与放佛是在分食这种“显赫”,过度使用的结果是将它庸俗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用法,如果火了,那么很快一周内大家天天使用它,比如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获奖以后,接受采访,说使出了“洪荒之力”,可能还有人能想到当时激动的,开心的,有点婴儿胖的姑娘的表情,所以这个词的流行,是带着那种“亲切莞尔”的气质的。但是一个月的时间,普遍盖地的使用,显示取消了这种气质,再然后一两年的时间它某种意义就消失了,不再具有灵光。我有时候会想,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很难理解“无厘头”这个词了,我们年轻时候的无厘头文化,某种意义算是沉淀了,下沉为一个时代词汇,也能持续在历史和学术里见到,但是它明确已经退出了日常。“洪荒之力”也是。这样人们不断追求新词汇,不断产生新流行,又不断哄抢流行的...
杂记

刘家琨获得 2025 普利兹克奖

2025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是刘家琨,时隔多年第二次中国建筑师得到这个“建筑领域的诺贝尔奖”,上一次是2012年王澍。获奖建筑师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杭州和成都,我觉得是有原因的。大型建筑整体来说是和制度息息相关的,毕竟从用地到资金到审批过程等,无不涉及权力使用。因此,大概是因为那个特定年代,浙江的富饶和眼界,以及“传统文化”的加持,王澍才有机会用建筑来做表达吧,能将“文人建筑”的审美带入公建里。以及,头次给中国这个奖,或许也难免有“文化”的加持。同样刘家琨能获得“空间”,我会觉得和成都的地方文化也息息相关。成都的龙门阵文化,人们广泛的串门社交形成的社会网络,在“文化上升”阶段对一些人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刘家琨在当地,不仅仅是建筑师群体的一员,也是那个年代上升的文化人群体的一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认同。我喜欢刘家琨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应该是面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虽然问题的定义和答案的方向都有很好的开放性,但依然存在这样一个“解题”过程。为此我曾特地去“西村大院”去拜访过,当时大院已经“运行”几年,人们已经在里面结构自己的生活了。西村大院/来自普利兹克官网这是我非常关心的另一个话题,建筑...
日常政治

“正确”必须从小开始

如果没有大量的常识和正确的绘本阅读,如果没有幼儿园开始到小学的基础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青少年阶段,中学高中开始,人性各种恶意出笼,彼此之间大量伤害似乎无可避免。看一个日剧讲整容,大抵如此。倾尽全力整容就是为了逃避中学高中遇到的各种容貌伤害。但这些“正确”放到幼儿园小学太多,没有家庭支撑,就会引发很多担心和批评。权且不说担心性别认同问题,贵国甚至还会担心孩子太软弱、不凶猛什么的吧。边界、容忍、冲突解决这些东西,似乎真是越小学习越有价值,也越可能变成践行的原则,自然完成。
社会文化

男性的情绪支持

这个帖子很有意思。这些内容大概比较难对一个少年讲清楚吧。但如果成年,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话,还是可以改善甚至也拥有情感支持力量的。如果非常勇敢的分享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想法等等,你会获得友谊。或许友谊的一个标准是你也知道对方的故事、看法等等。嗯,前提都是合适的人。然后你再分享情绪,我觉得你会得到支持。此外,即时支持朋友也是必须的。甚至“即时支持”这个事情是需要练习的,如果你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比如倾听、共情言辞远多于建议、比如安慰以食物或者运动或者某些身心参与的体验。 我最近想试试攀岩,不准可以用来招待朋友。我倒是很少吐槽需要这种方式处理的情绪,一般来说我是生活感想同步在互联网上的,所以比较容易疏泄。(但近期对奇怪的互联网确实产生了一些厌恶,以至于偶尔阻塞有意思的是,这种有很多教程、建议、指导和方法论,但是愿意认真学习的男性很少、愿意去践行的更少。感谢我过往生活里给我诸多情绪支持的男性朋友们。
技术应用

Antonio Damasio、自传式自我、 AI

秦轩和我提到有人推荐了 Antonio Damasio 这个人的研究。我就提了四个问题给 AI1. 介绍一下 Antonio Damasio 这个人2. 详细讲讲他对公共领域有关情感、道德和社会政策的探讨3. 介绍一下《感觉到的自我》的核心观点,论述过程,每个章节的内容,以及重要创新和人们的评价4. 有什么其他人对他观点的论述介绍的书籍吗?更合适作为初级读物入门的觉得 deepseek 确实很不错了。但 Chatgpt 还是不可替代。所以这每月例钱还是不能少。发这个当然主要是因为 Antonio Damasio 的研究很有意思。在我的一个“母题”范畴:自我。他的重要观点:自我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自我意志的东西,身体和情感的参与才得到“自我”。我所想到的是,我们说在后天不断努力重建自我,那么这个努力应该也包含身体和情感上的吧。多出门走走。另外他的概念里有个“自传式自我”,这个基本跟我日常坚持和提倡的“自我陈述”+“个人当代史”十分合拍。当然“个人当代史”有更多的意味。
日常政治

什么是“现代人性”

在什么是好中文?三个诺贝尔奖,日本的核爆反思和“最特殊的中国” — 在地与离岸 15这期视频对话里提到了“现代人性”这个词,得一位认真的朋友提问,“什么是现代人性?” 有一点小小意外。我很多的知识或者用词都是胡乱阅读的结果,只是阅读过程中可能有不少理论书籍而已,往往也并不记笔记或者形成体系化知识,只是沿着惯性走。这个问题对我还是很重要的,因为突然发现,我自己常用的“现代人性”这个词,自己并没有追问过,而仔细一想,它似乎在我思考里又非常重要。个人认识:我自己来回答这个的话,大概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是现代社会带来了两个很大的变化,一个是“现代的知识框架”,我们拿这个框架来认识“人性”,在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里面,获得了很多成果,因此我们以现代知识体系来回看人性的话,就会发现它也是一个“被结构的结果”,也能塑造和迁移。另一个是“现代社会的情境”是全新的,确实不断在重新结构人性。从我们认为分工以后带来人的异化,还有自我意识的提升,还有诸如消费的影响,孤独概念的强化等等,人性在新的社会结构里得以“培养”和塑造,因此会显现出某些特点来。我自己是特别关注一些当代问题,就是当社交媒体出现以...
日常政治

一个很长很长的留言

《在地与离岸》系列的 第2期 收到一个朋友的很长很长的留言,我整理到这里。一个是内容本身很好;另外这组对谈确实是希望它是“交谈”的方式,以至于能引发各位朋友的自然联想;最后我是如此热爱人们的“自我陈述”。最近听马老师和秦老师聊天,有时,我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比方说,关于“身份认同”与“集体归属”。马老师和秦老师讨论的是,关于“国籍”、“民族”这种大的身份认同,而我呢,经历的是小一点的身份认同。我出生在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蛮夷之地”——湖南的某个偏远地区。有多偏远呢?就是,在我的小时候,大概是零几年的时候,可口可乐还是那块地区的奢侈品。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品。一直到我上初中,也就是2008年前后,村里还在抢某个枣子树的枣子。那么呢,“不同风、不同俗”又是什么情况呢?就举个例子,关于“赶集”这个行为,我知道三个地方三种不同的称呼,虽然这三个地方的人是可以去同一个地方赶集的。为了方便起见,我将我户口所在地称为A,我祖父母户口所在地称为B,我上学所在地称为C。A、B和C,就是我上面说的“三个地方”。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我经常跟随父母来往AB两地。小孩子嘛,就经常是,哪...
公共议程

希望高氏兄弟尽快平安安全。

写这篇是因为传出高氏兄弟被捕。高氏兄弟在推上也很久了,当时看到的时候心里是发出来“咦”的声音。我经常用“真诚”这个词,主要是指是否直视了自己内心并详加审问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有个词叫做“新生代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这类为主,高氏兄弟应该也在其内。年轻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热衷当代艺术,看了很多评论、画片、杂志和展览。后来不太喜欢了。基本上就是很典型的没有能够真诚对待自己,在“市场化浪潮”里巨大获益,忘掉了起点和初心。高氏兄弟应该不是这样的。他们一直还是真诚的、对抗的方式实践着。所以一方面是不信任、另一方面规避自己去“话当年”,我有意识约束自己的谈话方式。但现在人在墙外,也自觉更清明了,想着“自我陈述、个人当代史”这样的词汇,或许回忆一下也没什么。甚至,可以清理自己普普通通的过去,把其中很小的部分摘取出来,小规模升华一下,至少还会觉得同路上三三两两有些人影。高氏兄弟Twitter账号是: @GaoBrothers ,还有很多能看的。还画过张展,虽然张展又不见了,虽然他们也不见了。梳理过去也有独特的价值。当年我对“新生代”这个名词非常推崇,因为这个词下面集结了非常多的当代艺术家。但今天...
公共议程

精英都在体制内 和 体制内良心

忍不住想简单说一下。文革之后的历史我没有太多体感,所以很难判断。但是八九之后,正好是自己开始逐步成长,开始越来越多其他阅读,关于“精英都在体制内"和“体制内良心”的说法真的是听得太多了,此外还有很多类似说法,“在体制内努力”,“寻求体制内改革”,“党内(体制内)民主”。想想还那么年轻,自然是有信的阶段。只是可能“不信”要稍微早一些而已。但神奇的是,几年前 Twitter 还有一轮这种讨论,言之凿凿“精英体制内”,反正三年疫统,大概大家心灰意冷不好意思相信这点了。很多这几年开始不信的朋友,会觉得,或许以前还好吧,或许还是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吧 ……但我觉得这种认识要放在一个“整体情况”,要放在一个“思想脉络”里去看,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提法”。如果去追究这一点,大概,八九之后,这就是一场合谋的骗局。因为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你如何面对大批死亡,继续活下去,或者说,“继续努力活下去”。于是就有了体制内的选择,入体制内的选择,参与市场化的选择,与此同时,从出版业开始到传媒行业开始民间化、市场化了。因此简单来说,一种想象的变革开始了,一种“把自己处置到可以安心、积极的状态”普遍发生了。左手是自...
社会文化

旅行的意义的一点小扩充

“旅行的意义”一直都在被广泛提问,也会有很多种答案,也不乏经典书籍。我其实很推荐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它是我觉得现代生活的若干个核心点。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和流行音乐有关。我对音乐很无感,也不被文章里说的歌词打动,但是这篇采访对谈本身,我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启发了我想了一些以前未曾考虑的问题,算是扩充了我对“旅行的意义”的理解。所以记录一下。 歌词讲旅行的人是在回避,不敢面对,文中提到“就是要离开,先用身体的离开,再带着感情的离开”。虽然是从情感关系切入,但是旅行的讨论里,确实很多是“离开当下,离开熟悉的现实”这样。当我们无法切断联系时,用“身体的离开”来驱动下一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说法。 陈绮贞在提到小时候想象的旅行时,一个是要每个车站都去,一个是要去界限外。我觉得也是很有意思得说法。这么来看,我们其实可以把“旅行”分为三个类型,一个是到达某个目的地;第二个时过程,即穿一个线条起来;第三个就是“离开”,有一个范围和界限,突破界限即离开约束。 由于歌词并不讨论旅行,而是情感,所以讨论中提到了“情感勒索”这个词。单独从关系的相互性来说,“情感勒索”似乎有两种层面:“我都走了,你总要有所表示...
杂记

“一屋不扫”和“一期一会”

你如果让我自己完全一个人呆着,我确实对于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件事情还是很偷懒的,往往是不得不,或者腾出足够的时间,需要心理准备,战胜拖延什么的。但是周三奇遇夜,就还是会努力打扫一下,而且也不算烦躁,甚至有点小小期待。条件非常有限,但是我会泡好茶,准备好饮料,把桌椅准备好,温度调整到合适,然后早上点一点室内香,把仅有的两小盆绿植摆到合适的位置什么的。期待朋友来的心情还是很有的,于是也就有了小为打扫的动力。这也是我来日本的一个期待,就是让自己发生一点点行为上的变化。我对于宏大的价值之类,已经很自信,觉得自己是清明的,但是对于日常行为,处事习惯等等,却觉得跟小时候想象过的那个自己差别很大,所以对我来说它就变成了一种期待。不容易,只有一点小小的进展。有些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日本社会有很强的“羁绊”生产能力,让你和人、和物品、和社区、和过去等各种都发生某些牵连,建立起联系,从而产生某种羁绊(原特指和人的关系),从而这些羁绊慢慢和规则、行为方式关联起来,交融在一起,于是对人的约束力就变得强了起来——而这样的约束力,或许是人改变的某种动力和支持。我很小就看过“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的说法,当然是...
文艺批评

现在成为一名巴勒斯坦诗人

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这首诗:No ExplosionsBy Naomi Shihab NyeTo enjoyfireworksyou would haveto have liveda different kindof life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作者是美国巴勒斯坦裔,而现在的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似乎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道力量”,仅仅在言论层面都十分匮乏,更无论现实行动层面。因此,纳奥米·希哈布·奈和她众多的诗歌,就承担了诗应该有的责任,提供人道力量,即便距离遥远,即便温和,即便只能试图创造联系。作为“政治叙事”的诗歌,它一点都不直接,但是我必须承认,简短的句子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停滞,我觉得被击中。“烟花”是个奇怪的语境。日本又到了花火大会密集的季节,但是去年的花火大会,想要好好整理一下“观察记录”的我一直没有动笔,youtube也没有录制。这是个有一点小小奇怪的体验。小朋友们去和回的路上并不开心或者雀跃,当烟花在空中炸开时,还是惊呼并赞叹的。我省略了自己的观看和情绪,忙着用两个手机录制和拍照。我所有的体会都与烟花无关,而是组织方式、文化、人们的礼仪诸如此类。总之,我似乎没有观赏到花火。对于...
杂记

日本的衣食住行

我认为自己讲“日本的衣食住行”还有点意思,值得听听,和一般的不一样:1. 我结合了我自己来日本前和在日本后的生活体验;2. 我有试图利用衣食住行来看日本社会是如何运行的;3.我有想要把衣食住行和“应该如何生活”相联系。
技术应用

思考 ChatGPT 有关问题的核心点:人和 ChatGPT 的区别在哪里

ChatGPT 太强大了,基本上超越了大部分人在文字,阅读,理解,表达方面的能力了。以至于,人们都能直接意识到,世界要变革了,它会成为未来的基础建设。一方面人们探索对它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困惑。最典型的在于:人和 ChatGPT 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认真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看,人和 ChatGPT 的类似点在哪里,如果一直希望在类似点上展开竞争,那一般意义来看,估计就是完败吧。我们和 ChatGPT 是如此类似,都是在过去大量信息获取的基础之上,形成某些套路,或者说是逻辑,信息反馈的回路,认知框架等各种词。头脑是一个巨大的,有规则也有不确定性的系统,然后再基于新的信息输入,随即调取进行处理,进行对外输出。不同的输入方式,不同的提示词,在我们头脑里也会激发各种不同的信息关联,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还会激发情绪,潜意识————某种意义,ChatGPT 甚至也具有这些,或者说可以模拟这些。我是觉得只有放弃掉在这些层面寻找人的特别,寻找优势,才能找到更好的认识。我自己认为,区别在于,人是有欲望的/有需求的/有行动的,相比,ChatGPT目前还没有体现出这样的特征来。那么第二个区别...
日常政治

跳脱洗脑:逻辑、信息和语言

还是对那些偶尔看到这个文章的人说一句,这种没有结果,而是不断前进,并随时可能滑落的。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好,那么认真思考,提升信息素养和获取优质信息,使用好的语言进行表达,要是长期努力的。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