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蜷川实花和泽田知子的摄影:用结构的方式解构批判

我们认为摄影如果成为艺术,它应该是批判的。但是很奇妙,日本一些摄影作品它是证明的、建构的。你不是批判吗?我就要把你批判的“建构出来”,从而解构你的批判。用结构的方式解构。嗯 … 我知道有点拗口了。那如果举例的话, 蜷川实花 就是如此,大量假花的唯美拍摄,以及在大型展览里大量设置假花的拍摄现场,引发女性观众的拍摄(是创作的、审美的行为),以及对金鱼、霓虹灯的强调,通过审美和创作过程,这是结构过程,确立了“我就喜欢拍花花草草的糖水片”的合法性,从而解构了对这一行为的批判。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泽田知子 也是如此,她对自拍基本是百科全书式的实践,而且她很乐在其中。这种百科实践,反而论证了自拍的合法性,通过大量的花式的艺术创作的自拍行为,即一个繁琐高工作量的结构行为,解构了人们对自拍的批评。也是“以结构的方式解构”。就很特别 … 但是真的会沉浸到她们的结构过程中,完全认可她们的角度,并且极大承认拍摄花花草草和自拍的合法性和艺术性。 换句话说,她们其实结构了“日常实践”的意义,赋予了一般女性日常拍照的正当价值。嗯,从理论家/批评者那里夺回了普通人的日常。
文艺批评

关于韩江和悲伤

《所以她一直在哭声中哭着》如果有个副标题,大概是“致韩江”,只是想想并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阅读,只是快速被她拉入了某种情境里,也就不太好意思用上这样的副标题。对这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有些好奇,找了书来快速翻看——对电子书来说大概属于“快速浏览”吧。先是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原来我是有一些读诗的能力和爱好的,但是看了四五篇,就无法看下去了,太暗太伤痛。于是转到其他书,大多都是前几页看看就“不忍看”了。短短的印象就是,基本上没有一个词语是欢乐的,全都跟铅块一样。如果说读起来就像是在阴暗的金属的废墟里行走,那么,写作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啊?而且,全部文字都是这样。想想,她可能是太难了,也太了不起了,所以是自行决定不要从悲伤和痛里走出来。甚至,要一点点锻锤它们。很冷,看着外面的阳光,就想赶紧跑到阳光下面晒晒。因为,韩江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常年关在冰封的灾难现场,书籍把这种感受溢出来了。发了条 X 贴之后,总会有“莫名”的人,于是说她卖惨,说她只是抑郁,说人类就是喜欢悲惨之类 …… 充满了无知,而这种无知以及它们供养的极权大概就是“痛苦的源泉”吧。事实上,并不是全人类都喜欢悲惨,完全相反,人...
文艺批评

川内伦子的《花火》摄影书读后感

川内伦子的《花火》里的照片,如果以单张照片来看,似乎会让普通读者觉得“这样的照片我也能拍出来”。对一个专业摄影师来说可能更有趣,“难道这些不是我选择照片时首先会筛选掉的吗?”这些照片没有追求相机要水平,没有追求烟花要出现在画面中间,没有追求画面的干净等等,各种摄影教材里提示的基本规则都失效了。但是这些照片拍起来并不容易,是在不同的花火大会的多个不同地点来拍摄的。那,川内伦子到底要做什么?我会觉得《花火》“还原了真实的观看情境和真实的观看现场”。花火大会不仅是近距离现场观看,而是它可能给整个城镇带去绚烂、惊呼和临时驻足的美好。你也可能在去现场的路上,或者离开的路上,或者只是路过。所以,对一次花火大会来说,可能你是打开车门临时停留,可能街道的电线杆正好挡住了部分花火,可能你看到了是花火落去一半的天空。即便是在现场,也没有“全知全能”的角度,每个人大抵要看到前面人的背,或者烟花刚散去那朦胧发白的天空也让你有所感触。一个街区很多人都在不同位置、不同方式、不同时间点来看花火,人们看到了很多种视角的花火。这样的还原或许扩展了花火对这个社会的意义,不需要一个专业火花摄影师的角度,那是视觉形式的,不是...
公共议程

关于那张川普被枪击的网红照片,我很不喜欢

川普被枪击,一个新闻摄影师在台下以斜上角度拍了一张照片,引发了广泛好评。但是我看着那张照片,深感难受,非常不喜欢。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句话:“一个职业摄影师,拍照、裁剪出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宣传画,引发好评如潮和百般追捧。”很违和对不对?我其实担心我受偏见影响:一个是担心我自己对川普的厌恶;另一个是担心我小知识分子情绪病发作,故意要跟人意见不一样。一周过去了,我还是和当时的看法一样,所以就有了这个Youtube视频:还想归纳几句: 新闻摄影背后还是有个生产机制。现在是这个生产机制已经彻底变化了,人们不再需要那么多新闻摄影师去一线拍摄,毕竟每个人都能掏出手机,而且也有了基本的视觉训练,会为当下的时间提供瞬间的、海量的现场照片。 新闻摄影原本是需要提供真相、提供信息量。但是我看到的川普这张更像是政治宣传,所以它其实是取消真相,告诉你一个观点;再就是它没有信息量,我们对复杂的现场并没有更多的“得知”。 很有意思,社交媒体和足够多的现场照片出现后,信息和真实某种意义算是填补了,如果继续提供信息/真实就变成了十分高难度的事情,但是社交媒体需要图腾性质的视觉、需要符号化的视觉、需要观点化的视觉。于是这...
文艺批评

现在成为一名巴勒斯坦诗人

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这首诗:No ExplosionsBy Naomi Shihab NyeTo enjoyfireworksyou would haveto have liveda different kindof life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作者是美国巴勒斯坦裔,而现在的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似乎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道力量”,仅仅在言论层面都十分匮乏,更无论现实行动层面。因此,纳奥米·希哈布·奈和她众多的诗歌,就承担了诗应该有的责任,提供人道力量,即便距离遥远,即便温和,即便只能试图创造联系。作为“政治叙事”的诗歌,它一点都不直接,但是我必须承认,简短的句子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停滞,我觉得被击中。“烟花”是个奇怪的语境。日本又到了花火大会密集的季节,但是去年的花火大会,想要好好整理一下“观察记录”的我一直没有动笔,youtube也没有录制。这是个有一点小小奇怪的体验。小朋友们去和回的路上并不开心或者雀跃,当烟花在空中炸开时,还是惊呼并赞叹的。我省略了自己的观看和情绪,忙着用两个手机录制和拍照。我所有的体会都与烟花无关,而是组织方式、文化、人们的礼仪诸如此类。总之,我似乎没有观赏到花火。对于...
文艺批评

从“个人实现”的异化看《山道猴子的一生》是如何切中大众心理的

前言《山道猴子的一生》,作为爆款来得实在意外,虽然我能给一个解释,但也只是事情火爆以后尝试性的解释。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可以算是对这部火爆的youtube视频的评论,也可以算是一个单独的文章。我想讨论一下,借这部片子讨论一下,自我实现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困境。成功引爆的油管视频故事梗概从制作层面,《山道猴子的一生》很简陋,甚至有点粗劣,所以它的成功应该在于讲了一个好故事,引发了很多潜在共鸣。概述的话,就是一个普通的、喜欢跑山的、有机车爱好的年轻人的故事,他分期购买了重型机车,然后被骗了,因此需要多打工来还信用卡——最为特殊的部分,在当下这个时代也挺普通的,其他就是他的爱好、工作、恋爱被绿、再次恋爱、和朋友们的闲聊等,无非是在这样的琐细中人生变得越来越被动,然后在一次跑山超道的时候遇到迎面而来的卡车,2秒钟,什么都结束了。网络特性故事完全是由人物对白来推进和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很即时通讯;画面没有出现IG、Tiktok或者YT,但是却提到并且隐藏着推动了剧情,所以,它很社交媒体;在对白里大量使用了网络语言,网络媒因词汇频繁爆出,所以它有很网络文化。考虑到整个制作简单粗劣,重在讲故事、...
公共议程

社会主义价值观糊了谁一脸?被资本和消费驯服的街头涂鸦艺术重回观念前线

伦敦街头涂鸦艺术街区的一面长墙,被完全白漆覆盖,然后刷上了红色24字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发轩然议论。作为一个对当代艺术略知一二的人,我看到这个“作品”,瞬间激动起来了,忍不住想要哈哈笑。因为作为“阐释”,这个事情有太多的阐释空间,多义、丰富,是个评论的富矿。而且显而易见,这个作品在那里,必然会被继续演绎,它不仅流动性、活生生、长期延续、激烈冲突,而且会放在社交媒体里成为长期景观,引发阐释的连绵风潮。先做免责声明,我认为这个“艺术行动”是野蛮粗鲁、侵略性,反映了长期极权带来的鸡贼、混淆和愚蠢。但这不重要,因为当代艺术是“观念”的,作品在那里,阐释自己会奔跑。街头涂鸦艺术在 1960 年代的美国实践,以及大众媒体的上升阶段,使得它得以成立,并且逐步全球发展。但是,它的出身是反抗的、街头的、政治的、叛逆的。某种意义,它是当代的,观念的。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在资本主义经年累月的加持之下,一个反对的叛逆的角色“街头涂鸦”慢慢被驯服,变成了青年消费文化的中坚代表,产生了大量的商品,从鞋子到滑板;更别说在大量营销活动里透彻使用,基本是知名涂鸦艺术家变成了大品牌们的堂上客。这个时候,人们的接纳和宽容也越...
文艺批评

AI画图的文论问题初探

当 AI 参与到视觉创作的时候,文论就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去审看这样的文本呢?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发出来供讨论。我们在讨论“创作”的时候,我们既会关心那个作者,也会关心创作过程,也能把创作结果独立出来作为分析对象。 作者 创作过程 作品分析一如果我们给于 AI 足够的尊重,那么 AI 创作是和人共同完成的,具有作者的地位,很有趣的是,它仍然和一般作者行为有巨大的区别。不管是如何调整提示词,在算法生成的过程中,依然是很多个随机参与其中。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是善于谋篇布局的,对于结果有一定把握,甚至是确定了某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创作过程去抵达它。创作者益发成熟,那么抵达确定结果的能力越强——即便他可以刻意给作品提供开放性,或者刻意使用偶然性参与创作。所以“作者”这个环节似乎还无法进入文论的视野。人和AI互动的过程本身也更合适纳入创作过程进行讨论。二但是生成过程,确实十分有趣的。AI 的生成,跟作品逐步完成有类似的感觉,或者说更像是传统画作比如油画、水粉这类,从模糊的草图一点点丰富完整起来,即使它非常像一副摄影作品,但依然不是瞬间的。从文论的角度,这个生成过程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