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技术政治

技术政治

「Github 屏蔽中国」的乌龙背后

昨天很多中国用户无法登录 Github,一时之间“Github屏蔽中国用户”的小道新闻到处传播。我觉得属于“正常状况”。虽然新闻事实是“中国用户无法登录 Github”作为“事实消息”更准确,但“Github 屏蔽中国用户”,或者更好的说法“疑似屏蔽”, 都算是合理的范畴。只是 X 上会立刻出现很多深入评论,比如“Github 屏蔽中国用户代表了什么什么” ,“或者微软终于怎样怎样了”。嗯,最可乐的是,还有 “Github 被屏蔽,新的商机来自哪里?”这样的帖子。今天早上看到新闻,这属于 Github 出现了 bug,是一个技术事故,部分已修复。我无意于批评或讽刺。因为换一个事件,换一个情境,或许我也是赶紧发表观点的那个人。对于 Github 这么大的事情,理论上一定会有专门的新闻披露,我因为觉得这算是个大事件,所以也在等待新闻。但,这个世界已经容不得等待了,那么多“深度评论”的出现,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大量的倾向和成见,在这个超级快的抢先表达的时代,基本大家不需要确切的事实了。也不想去问事实。这应该算是观察到的现象的描述,但是我自己还是会觉得后面有一个长期结构的结果,就是,“这个...
技术应用

AI 记住了你的情绪和偏见以后再来响应你,这事情很危险

最近陆续碰到同一个问题,跟 Indigo 简单视频讨论时,就有提到,AI 有记忆是一个很夸张的事情,因为 AI 是没有原则的,它会非常良好的响应你。如果它 Get 到你的心理需求,那么在日常谈话时,可以一直顺应你的心理需求,这样就会不断强化你的偏见,扩展你的情绪。也就是说,它在帮助你“内循环”,而不是打开自己,获得更多新的内在的变化,进行真正的认知迁徙。两天前正好提了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跟 AI 一直在吐槽某些事情,AI 究竟是和你一起吐槽,让你心情愉快,得到疏解;还是说 AI 会跟你分析,应该如何进行重新认识和自我调整呢?这样基本是两个不同的结果,而不断对话不断循环,带来的认知也是皆然不同的。今天 Sam Altman 正式宣布了 ChatGPT 强化了记忆功能,而这种功能其实早就可以体验到,甚至上述所描述的那种循环强化固有认识,循环加深固有情绪,基本上也很容易出现。就是说,现在已经不用讨论 AI 是否有人格,以及 AI 形成人格会带来什么,仅仅是它对用户既有人格的强化就已经是很夸张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需要很小心。
技术政治

“我 foer 比你多!你闭嘴!”——谈谈社交媒体的消极自恋和暴力授权

谈谈社交媒体的消极自恋和暴力授权在地与离岸 35 期“对有毒关系要斩立决|我们把武力、关系、钱和流量都“暴力化”了”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朋友留言,对“暴力化”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还蛮可参考的:流量式暴力有个蛮经典的例子,“我 foer 比你多!你闭嘴!”这算是推特/X 上的一个经典梗,两个人激烈讨论时,一个人说出了如上的话。如果在现实状况里,这个“你闭嘴”大概就有咆哮感了。这让我继续思考了一些“社交媒体”的问题。大家都说社交媒体是情绪的媒介,这个我认同,问题是在于“大众情绪的反映”是否有公共性。我认为,“情绪”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种“自恋加成”的媒介。被情绪充分浸泡的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接受和反馈这样的信息行为,是反对“不一样”的,也就是反对他者、他信息。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内容,普通是采取划过,进一步是采取拉黑隐藏等“取消”动作,当然更进一步就是发表反对甚至谩骂。总而言之,沉浸在社交媒体里,人其实不断反复诉诸于自己已有的东西,诉诸于自身其实是自恋驱动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它催生了自恋。因此,社交媒介是“自恋生产器”,人们不断进行自恋加成。更进一步,有一个“消极自恋”的词,我觉得它蛮有意思的。大...
技术政治

都在忙着“看”DeepSeek 吗?

都在忙着“看” DeepSeek 吗?讲真,社交媒体隐藏的流量逻辑对人是一种“底层改变”。传统媒体时代,大概会看几篇报道学习一下;社交媒体时代看几条贴就忍不住要评论了。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是营销号,或者自己没有追求流量。但是“底层结构”就是你会随着它运动,由不得你。主要是人处于被信息针刺的状态,大脑和信息在互动,不断做出皮肤、身体这样的近乎本能的反应。除非你刻意对抗。当然也只能改善。每个人都随着这个大底盘运动着,会因为相对运动,产生静止的错觉。
公共议程

社交媒体无法形成议程

看到推特友邻讨论社交媒体从“孤岛/部落化”进一步转向为“碎片/瞬间化”,这样舆论无法形成,我非常认同。我一般用“议程”来讨论这种情况,核心观点是“社交媒体上议程无法形成”,具体包括:1. 它需要的燃料即真实信息严重不足,有时是提供不足,有时是接受不足。2. 注意力无法形成聚焦和持续,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碎片/瞬间化”。3. 公共讨论的部分无法在大众情绪里浮现出来。情绪创造了更多流量和注意力,而需要诉诸理性和讨论过程的“公共讨论”就被掩盖了。4. 情绪、对立的社交媒体基本不会有协商、妥协,就无法达成共识。即不推动议程。5. 更别说社交媒体和现实距离太远,无法产生行动,因此对现实能动性很低了。( 墙内更甚所以,基本上来说,目前发展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是发议程的,甚至反公共的,是否在将来有机会产生议程/公共的机制,目前看不到路径。
技术政治

开源运动的悲歌:这是一个没有协商的时代,悲剧总在路上

WordPress  和  WP Engine 的争端让人诧异,Automattic  的 Matt Mullenweg  呈现出一种“极权领导”的架势,这完全崩溃了我对  Wordpress  生态的理想想象。 Wordpress  作为一个开源软件,无数的人为之做出了努力,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社区和数量极其庞大的用户;除此以外,它支持了很多人的生计,甚至很多个有规模的企业;甚至,它也支持创始人成立一家商业公司并获得一个庞大体量的成功。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曾经认为,Wordpress 和 Automattic 是比 Google 更让人钦佩的样板,是开源理想的典范......很正常,Matt 也就是偶像级的人物。但是从他(更代表自己,而不是代表  Automattic 和 Wordpress)和 WP Engine 干起来以后,张牙舞爪,既不尊重 Wordpress 开源的基本规则,也不尊重 Automattic 的员工,更别说在斗争中采取的手段比较激烈和粗鲁了。更甚的是,Wordpress.org 即它开源的部分,存在巨大的模糊性,比如他的专一管理权,缺乏开源的管理机制或者 NPO...
公共议程

论“粪脑子”和KOL们“春雷炸粪坑”

很多不能独立发帖、自我陈述的人,再社交媒体上主要做两件事情,“媚上、欺下”,当然略有不同。前者的体现在于对于某些 KOL,他们的心态基本就是“溺水抓稻草、扑通抱大腿”的方式。因为生活情境逼仄,或者内心有所郁结,特别需要“跟随”,把自己交付出去,让自己成为喽啰,成为一个“大局”里的水花。特点就是爱转发,爱跑到别人下面留言,“那谁谁说得好 …”、“你怎么不看那谁谁 …”。然后这些逼仄和郁结,突然有了一种“言论大棒子”,只要背靠 KOL,或者拾一点牙慧,找到几个句子、几个观点,知道三两件事情,就可以满屏幕的喊。跑到这里留言,“你不懂”,跑到那里留言,“这个事情其实 …”。概括就是一边爹味一边秀自己。总而言之这类人,你让他自己开帖子,认真的陈述、认真的言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脑容量就是那么混乱的一坨,里面有几个“图腾化”的点,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找“触发”。他所有的思考都必须被别人的帖子触发。当然 KOL 是有很懂的,某些 KOL 知道自己的粉丝基本都是这样的粪脑子,所以“往粪坑里让鞭炮”就是他们定期的娱乐节目,反正他们自身早就臭不可闻,于是只觉得丢进粪坑的春雷搅起了“视觉奇观”。但凡有点洁癖...
技术政治

不要给社交媒体的恶任何机会

在茫茫的社交媒体上,一个人所能发挥的力量特别少。但其实社会也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会得到一个良性的社会,它其实是人选择了大量的“道德行为”,或者是遵守了法律规则、习俗等。社交媒体的问题是,提出了大量全新的“行为”、“社会互动”,所以需要每个人去重新建立规则,这大概是要两三代人的漫长时间吧。如果很多黄推账号以Spam方式活动,那么人要做的事情,就是第一时间屏蔽。但是这个很麻烦,因为数量太大了,需要不断进行。再就是,可能有人会觉得无所谓,留着解闷也好。我并不反对黄推本身,我只是觉得它应该也有规则,至少不能以Spam方式。那么多的黄推,大量都获得了数千数万粉丝。如果你仔细观察,就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这类黄推号会集中去攻击某些 X 用户,非常恶毒、无耻的方式,往往针对政治抗争的那些账号。另一件事情就是,涌现出不少高粉丝数量的分红账号,承担营销、正能量宣传、意识形态扩张的任务。所以,那些手下留情、那些嫌麻烦、那些解闷,以及还主动的关注,构成了对邪恶的支持。马斯克固然创造的蓝v规则和管理机制造成了这种恶,但是很多个普通个体的作为也资助了恶。其实我想跳开意识形态来讨论这个问题,总而言之,那些 Spam...
公共议程

独立开发者不应为权力软辩护,为资本强辩护

先做一下声明,我有不少做技术的朋友和独立开发者,我很喜欢他们。我觉得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某些事情,而创造的过程会让人丰富有意思,独立开发者们都属于这类,我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但是最近这些年我的表达越来越激烈,然后头脑里内在的标线也越来越高,所以交流就越来越少。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需要考量政治问题、权利问题的,这背后可以有妥协但是可能也需要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很难讨论。只要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要有自己沉迷和投入的事情,只要有其他道路,政治问题和权力问题都可以悬挂。原本这也是无所谓的,但是你会看到软辩护和强辩护两种情况,而且很普遍。软辩护一般发生在社会层面、政治领域,讨论到社会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看到可以宽容的部分、可以理解的点、分析背后还存在某种有意义的逻辑,或者是“事情要从两面看”,不是去看权力本身的实施机制,不关心“授权”的问题。这种“理中客”的思路,很容易得到逻辑上的自我鼓励,从而不断强化。虽然他们不会投诚、对权力并不信任,但事实上常以言论维护权力。很多时候,只是权力还没有Touch到你而已,慢慢就会到你了。比如封 VNP 的时候,你没有做 VPN;封新闻信息...
公共议程

吃瓜、长舌八卦和公共讨论

Twitter 这类社交媒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混淆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 Timeline 和发言里,在这两个领域彼此挑战。但是越是如此,恐怕就是越是要谨慎。以及,通过这样日常观察,大概可以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讨论,以及甄别出真的值得 Follow 的对象吧。
技术政治

拉黑马斯克,拒绝授权

马斯克收购 Twitter 之前,就已经深谙“被关注”是一种权力,并且还包含了利益转换。从在 Twitter 上公开讨论买卖特斯拉股票就已经很清楚表明了,再后来对 Doge 币的操作也是如此。在这个背景之下收购 Twitter 我自然是很担心以及“不以为然”的。后来基本就是“权力表演”了,比如发一个不着调的调查是否要解封川普——这个事情不是以这样不合规的调查,能作为行事依据的。但是,它却充分能体现一种“权力感”。嗯,以及更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证实上面,马斯克很懂“关注”等于“权力”。由于经常因为转发和推送看到他的 Tweets,我有一次刻意看了下,WoW,很夸张,一亿两千七百万的粉丝。我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他是我认为会滥用权力的人,因此,被“关注”而获得权力必然会被不当使用。如果说这涉及到权力问题的话,普通人是要意识到,自己的关注其实是一种对他的授权——而超大规模的集体关注,其实是完成了某种方式的整体授权,他会行使这种“话语强权”。这很没意思,在极权肆虐,我们依然生活在强权阴影下的当下,这种无形的授权是一种危险行为。所以我认真想了想,就拉黑了他。最近看到新闻《 Twitter...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