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公共议程

公共议程

从杰尼斯、中居正广到富士电视,集体溃烂的人和体制

富士媒体控股的第三方调查报告出来了,它是不是有所保留很难确定,但即便是现在的报告,也可以确定,富士电视台里安排“异性接待”非常普遍,进一步“性招待”可能也算常见,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势必会发生“性侵犯”——性侵者可能只认为是“小小升级”。看调查报告里这种“普遍性”,以及富士电视台的男性职员,尤其有一定职位的,操作这些事情老练,显然都是惯犯、长期合谋,有意识的在剥削女性员工。我愿意强调一下就在于,不要再相信“富士媒体控股”,因为问题没有解决,这种“普遍性”背后一定是人和机制都溃烂了。或许不仅是富士媒体控股。中居正广中居正广更广泛的揭开了更大的“普遍性”。在杰尼斯事件杰尼斯事件如此轰动、杰尼斯的赔偿依然还在进行、人们依然在质疑,但是中居正广显然觉得“这么什么大不了”,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因此,我们回看一下杰尼斯的处理方式,拖延、改名,不断的转换,但由于钱、钱背后的利益关联以及钱背后的人事关系,大概率觉得了会如此处置吧这个黑洞和黑洞背后的普遍性伤害,想象一下让人不寒而栗。因为,数百起、数十年的大规模侵犯,能够悄无声息,公众毫不知情,说明这些合作的媒体都有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犯罪,以及犯罪集团...
公共议程

守住价值观里的那头牛,谈川普想要三任和品牌向马斯克交保护费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还是很受震撼,《品牌在X广告上花费象征性金额以取悦马斯克》风险,而是数十亿美元的风险。”,原始内容出自英国金融时报。我其实处于接受不能的状态,因为一个拥有这样多元产业的马斯克,为什么能够毫不避嫌成为政府部门最高几个权限的官员?这就让我想到曾经 X 问过“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信任马斯克的”,得到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就是好些年前他通过 X 言论影响特斯拉股票开始,再到炒作 Doge 加密货币,都超出了我的认识和接受范畴。我是想说,人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个很简单的段子,就是你有一百万会捐给国家吗?会!你有 10 万会捐给国家吗?会!你有一头牛会捐给国家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我真有一头牛”。在讨论价值观的问题是,人们很可能会把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人人平等之类当做 100 万或者 10 万,但是持续不断的放弃,或者持续不断的“伪作”,真的等到自己的那头牛的时候,或许就也轻易交付出去了。毕竟它是个价值观的,头脑里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成本。但其实呢,如果头脑的价值观的那头牛,那个底线也交出去了的话,那么结果可能真实的那头牛也没有了。我之所以今天想讨论这个,是因为川普在寻求第三任总统,然后...
公共议程

货与帝王家,和“川普当王”

“货与帝王家”这个说法有点过于强大了。最近在“在地与离岸”提到“中央和地方”这个观念,中国很多年来,背后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就是“中央集权”这个东西的存在,完全控制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个地方,那么学习的就是中央儒术扩展开来的知识,四书五经,围绕科举展开。而一个地方最大的想象,最高级的知识,都是跟中央的顶级知识分子有关的。所以最后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它决定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什么是知识,一个什么是“好的人生”。这个东西其实在建国以后,恐怕是更甚。建国以后应该一直来说都在发生的削弱地方,从削弱农村,到削弱地方,财政不断集中。也就是说“地方自治”这个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去了美国,去了加拿大,甚至在日本这样的地方,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各个“地方”原来有自己的法律,规则,原来很多是不统一的。同样,地方之间的博弈也一直在。地方自治的存在,决定了知识也是可以地方化的,价值也是可以基于“地方”来实现的,这给人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在地性,即使你想要站在世界中心去,至少地方一直留给了你一个后路。我今天想讨论“货与帝王家”,最主要是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帝王”怎...
公共议程

“我不是替他们洗白”

看到一个截图,说电诈的事情,用了一句“我不是替他们洗白”,于是我就忍不住看了一下。一般来说“我不是替xx洗白”,我都想看一下,想看看这个人到底找到了什么新姿势来洗白的。结果是说电诈园区的人也会捐款、修路云云,意思是谈人性的复杂性什么的。秒吐。首先吧?真的捐款修路了吗? 但凡有点贵国常识,都知道私人不能做这些,真做了,钱是捐给这个体制的、修路钱是交给这个体制的,那不就是交的保护费吗?买这条罪恶之路的买路钱吗? 更被说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事情。不管是真还是臆想来举例,都有一种“人性婊”的感觉,不敢直面小恶和背后的大恶,基本就是搅浑水式讨论。用“婊”字不好,是我的错。我找不到词来形容,想来想去不知道“讼棍”是否合适,KOL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当讼棍,或许叫“人性棍”比较好。还好也不认识,跟前天感慨不认识泰国那些人一样,可以安心嫌弃。
公共议程

社交媒体无法形成议程

看到推特友邻讨论社交媒体从“孤岛/部落化”进一步转向为“碎片/瞬间化”,这样舆论无法形成,我非常认同。我一般用“议程”来讨论这种情况,核心观点是“社交媒体上议程无法形成”,具体包括:1. 它需要的燃料即真实信息严重不足,有时是提供不足,有时是接受不足。2. 注意力无法形成聚焦和持续,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碎片/瞬间化”。3. 公共讨论的部分无法在大众情绪里浮现出来。情绪创造了更多流量和注意力,而需要诉诸理性和讨论过程的“公共讨论”就被掩盖了。4. 情绪、对立的社交媒体基本不会有协商、妥协,就无法达成共识。即不推动议程。5. 更别说社交媒体和现实距离太远,无法产生行动,因此对现实能动性很低了。( 墙内更甚所以,基本上来说,目前发展到今天的社交媒体是发议程的,甚至反公共的,是否在将来有机会产生议程/公共的机制,目前看不到路径。
公共议程

发币一地鸡毛背后四大皆空

情绪很糟糕,录视频几次没法开始,blog 写了也删了。干脆直接 copy paste 零散的信息在这里,结束这件事情:-Twitter简中有颇为壮阔的一小段“公共”历史。但现在是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公共”,但作为想象还是存在的,个体持公共行为准则来实践也是没问题的。但就是不存在公共空间。所以,所有诉求这个角度的行动、方案和计划,我都直接无视。然后,《在地与离岸》讨论过几次“海外华人社区”这个词,这也是一个伪概念,是统战概念,拿这个词做任何事情都挺蠢的。现在因为“流量逻辑”的存在,语言问题,反而活生生把这个概念“落地”了,但这意味着这个词既“统战”之后被“流量”接手。所以,任何使用“海外华人社区”这种概念的行动、方案基本可以无视。继“公共”、“海外华人社区”之后,那么,我们来check一下“反共”这个概念?😢 我基本不谈这个东西。一个是太脏,比币圈脏,性侵、白手套、党校教授、CCTV主持人被吹捧的世界脏透了,造谣听床理直气壮。二个是“反对”不足以成为旗帜。所以,任何使用“反共”、“反对”作为诉求的计划、方案我都会无视。所以吧,有点理想的人必须想开一点,痛苦艰难才是人生精华部分,有所放弃才是...
公共议程

台湾、新疆、香港

看到一条台湾 X 友邻的帖子,开头是说“头脑清楚的人就是清楚的”,然后讲一个教授被拉去新疆旅行,大意是虽然去了,但是头脑很明白,比如“吃喝喝好睡好,毕竟是要统战我们”,“公共建设很好,鸟不生蛋的地方都有很好的高速公路,只是这么低的使用率要那么多钱维护,财政会出问题”……云云。Po 主是想赞扬教授头脑清楚,但作为旁观者,却一阵阵的寒意。忍不住背后念叨两下:首先,这不仅仅是“统战”的问题,新疆作为一个“殖民化的风景观赏”,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对待的伦理问题,这种方式的旅行某种上构成了迫害的一环,人也就成了帮凶。再说,统战,从来不是要达到“认同”,而是要确认用利益可以收买。 97之前大把的行业对港资开放,李嘉诚们跑进来大肆投资地产,金庸也能成为顶级大学的院长什么的。然后,香港得到了现在的香港。台湾在被新疆式殖民、香港式统战的阴影下,这位教授的行为没有任何可值得称道的,本质和马英九的兜售台湾换取利益如出一辙吧。随便写写。只是一如既往的虽然没用但持续哀鸣而已。
公共议程

难道不应该放在“警察国家”的背景下讨论吗?

一个前知名记者(我确实有看不少他的深度报道)、也很正义、也曾蒙冤入狱。刚来 X 时我会觉得深感欣慰,因为我觉得跳出垃圾场总是有必要的。前段时间一个视频流传,两个警察面对一个小孩,其中一个警察虐揍小孩,另一个只是围观。有点舆论。转身又有新内容,说这个小孩是有霸凌别的孩子,放佛警察也“情有可原”甚至正义了。前面说的这位发了一条推,乍看非常好,share如下:在校霸凌的小孩被警察踢打,在中国引发舆情。如果被打学生霸凌了低年级学生,的确欠抽,监护人严重失责。但这不是事件的根本——警察作为执法者,更应按照法定程序履职。因为警察的权力实在太大,大多刑讯逼供由此而来。如果以暴制暴,虽然部分网友觉得解气,但最终会使更多人失去对法治的信心——因为,依法对待一个坏孩子和依法保护好孩子,同等重要。看完我其实“暴躁”了。毕竟这位是被“法”过的,为什么还能按照这样的话语逻辑来“讲道理”呢?忍不住开骂,想想也觉得不太好。都是愚人痴人,又不算坏人。自己觉得是“骂醒”别人,但想想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呢?把条目copy到这里分享下看法就好,保留了“恶劣的语气”,但求传达心情:即使以最善意的角度看待这个警察,认为他这么做是一...
公共议程

消除恐惧而不是把恐惧埋深之后总爆发

今天发布了一个视频,《媒体要不要报道社会恶性事件?难道问题不是“没有媒体可以自由专业报道所有恶性事件”吗?从“个人当代史”角度看“话语遗毒”》。我这些年来,越来越习惯性使用书面语言,甚至理论化的表达。做视频就会遇到困难,因为我很难“讲故事”,很难自我陈述,跟秦轩一起做《在地与离岸》时更有感受,他相对更擅长讲述自己和生活。我似乎是那种,在理论上觉得,嗯,我们应该要自我讲述。那以后我算是一直努力用“自我陈述”和“个人当代史”的角度,结合自己来去讨论。这个视频算是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看到下面的留言,我觉得还是要更好,好很多。我们有很多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就要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会更好厘清很多事情,最重要是,不断地把隐藏在经验里的自己释(解)放出来。所以摘抄在这里。分享一下。谢谢 nellni820:前几天看到”无锡高校报复性杀人事件“的警情通报,只是觉得“哦,又是无差别攻击,最近有点多啊”。然后我又看了一些这个事件的细节披露,觉得胸闷难耐,才恍惚回忆起十几年前在我的高中(中国南方小城),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件。有个人在中午时溜进高二一个班级的教室捅伤了几个午休的学生后被制服。我的描述非常含糊...
公共议程

关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

首先我已经厌倦“无差别杀人”这个词了,因为过去大多数的事件里,都是对儿童、对女性下手,这种“杀弱”的行为并谈不上无差别杀人,也不算“随机”。就是可怜弱鸡到如此程度。这个人的遗书非常混乱,基本上每个句子都是借用的,而且出处来源深究下去五花八门,天南地北,但是浅浅看去也大概就是社交媒体的套话。有朋友说“真实的感受被淹没在那些大词里”,连自己的愤怒、委屈都不会了。但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碎片化”,散乱的价值观碎片,一般用来自我维护或者攻讦他人,每个人都靠这些碎片支撑着思考,实在是“可怕”。确实我越来越希望公共舆论能够“让事情的子弹先飞一下”,能有更多资讯。但显然这太难了,没有人能或者想披露。舆论管控变得过于轻松——越来越多一个通知群发,一组敏感词操作就完成了,大概就飞不起来。不过我觉得至少“物伤其类的哀悼”可以先进行,慢慢进行,让观点沉淀一下,慢慢穿过哀悼。更复杂的点在于“社会是一个整体”。所谓“无差别杀人”来报复社会,就是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但是罪犯平日里,大概是不会以“社会是一个整体”来负责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的。当他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时,其实基本所有人...
公共议程

我还是很羡慕“Cos一代”的,毕竟有璀璨一下的意志昂扬

我现在所讨论的 Cos 一代是我对 白纸一代 简略思考的延续。白纸对我来说,谈不上革命,它似乎更像“事件”。但是即便如此,早期中老年人跑出来指导,或者跑出来居功,或者试图把这个纳入到六四的泛叙事里,我依然觉得很差劲。与此同时,润出来的“白纸青年”其实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会呈现出各种状态来,谈不上让人欣喜。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很大的矛盾。白纸似乎不应该以任何方式否定,作为中年人似乎更应该为它诠释,为合理性辩护,为“持续”鼓呼。但是,我并不信任,尤其是自身持续处于绝望情境里。所以,上海万圣节的 Cosplay 看到的不是“巨大压力下的突发反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求活”,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抗争,一种自觉表达。所以,似乎让人更为开心。今年的“高压势态”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原本以为就此歇了,但还是很多人采取了 Cos 行动。我觉得围观者、唱歌者以某种方式参与到其中了。当然对于“冷静”的那个我来说,一眼看到的就是大量的自我审查,今年Cos的方式都很保守,失去议题感和指向性,略微乏味。但是上海中山公园还是关了,人们还是涌向了一些地方,李老师不是你老师,承接着白纸传播的“历史使命”,大量 po万圣节co...
公共议程

一个话题最恰当的语境,和更准确的问题

最近听到不少人说,出来了还不说什么时候说,或者,现在就是我们必须多说的时候了。我也不反对,但是也觉得也很无趣。大概是我算一直在说吧,说的疲惫了,说得不断重复了。虽然没有放弃,但是经常感受到巨大的疲倦。还坚持说下去大概包含了一个不断提醒自己认知的价值吧。最近讨论“深圳日本学校小学生被刺死亡”时,我感觉自己的聚焦有点过于分散,或者没有层次了。一个话题或许有最恰当的语境,顺便其实就有了一个更真的问题。比如深圳日本学校小学生这个事情,仇日、仇日教育当然是真的。但是它更主要的我觉得是另外两个点: 一个点是“儿童”被普遍的当作发泄对象。这背后是极权更大的问题,极权下人们被剥夺的文明性最多的东西。 另一个点是,很多人被完全剥夺以后就自我放弃了,于是选择社会发泄。这恰好也是极权的核心的,既取消人的可能,也不承接人的崩溃。这之后,仇日情绪、抗日情结、反日教育成了一个关联出口。所以是三点联合的结果。我自己原本追求的发现、阐述自己对社会为何成为这样的认识。但是身处日本,“语境”确实发生了变化,以至于议题也就转向了。而我另外一个很看重的领域是,分析人们是如何看问题以及为什么这么看问题,即公共舆论为什么是这样。...
公共议程

“他们怎么连这样的内容都要删”。

今早刷 X ,看到一条内容是某个墙外的多人讨论里,有人会说“他们怎么连这样的内容都要删”。然后我瞬间不适,进入ptsd状态。发了一条推:我其实对于“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也会被删”非常不适。我也发现了我所感受的 PTSD 一点不激烈不宏大,都是过去十年里不断重复看到的“句子”给我带来了非常隐藏的痛苦。同样,“哈哈,这个文章肯定要被删的吧”也是我所恐惧的句子。然后呢,是真的就开始陆续有零散的记忆涌出,感受到很多份的“微小伤害”在过去一直发生着。所以录了一期视频来自我消解。《详细解释“为什么他们连这样的文章也要删”》这个背后其实就是两点: 是人们不肯承认“极权”,不肯承认极权是没规则的,任意的。 八九后 启蒙/自由话语 本质是妥协、退让,但是却影响面广大深远。但是身处其中,又有两点痛苦: 看到上面这种人、或者被这套话语荼毒的人,非常异化的方式在你身边。 即便出来了,也随着这些东西的离岸扩散,依然环绕在你身边。所以这个视频算是情绪略激动了。只是,我们深藏的毒太宽泛了。
公共议程

关于深圳日本学校小学生遇刺死亡的若干记录

一9.18,每个人要可以选择自己的纪念内容。关于“贵州大巴侧翻死亡27人”的个人纪念和公共纪念 是我的一种选择。或许以后,10岁小学生遇刺死亡也应该成为一种纪念,如果可能,最好是公共的,至少需要被说出来。二9.19 凌晨死亡。但或许是 9.18,只是被拖到了 9.19。不过这也并不重要。因为是否要纪念,要在哪一天纪念,公开是不由人的,但对个体来说又是可以选择的。9.19 我努力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保持伤心的状态。这也不是刻意,因为确实很伤心。所谓“保持”是让自己尽量不发表观点,做好哀悼。我觉得伤心很重要。而讨论本身的重要性未必有那么大——主要是太快的讨论似乎是无效的,而伤心至少对自己是真实的。就我自己沉浸于社交媒体,沉浸于发表观点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基本情感、正常人性,正在被讨论掩盖、异化,我们忙着证明自己过去的观念,忙着发表对崭新事情的陈旧看法,以至于,伤心,表示哀悼这些,让位给了“征战”。但我并不是否定愤怒。愤怒依然值得珍惜。三好几年前,有人在一个上海一个小学校门口无差别杀害小学生,似乎是死了两个。然后我忙着跟朋友讨论,说,你看,是不是这种无差别报复尤其是面对幼儿园、小学生的事情会越来越...
公共议程

悼念 10 岁的死去的孩子

大火烧孩子、地震埋孩子、水灾淹孩子、计划生育杀孩子。但文明是无条件保障儿童权益,文明应该是孩子优先,文明应该是大人们为孩子们创造欢乐。剩下的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几十年,还有课间不能出教室的半监禁的儿童。剩下的是把哭的儿童关到厕所,向儿童挥刀。出去了要取消儿童的教育公平权。让人伤感的国家和人们。悼念 10 岁的死去的孩子。
ads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