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情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有人把死亡学生的名字整理好了,发在了网上,然后竟然引发了反对声音。有人会来说你发人的名字有什么意义?纪念不能好好纪念吗?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那个就是抬杠方式。首先名字它当然是非常有意义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对人家的行为去挑刺或者反对?显然是你意识到了名字对你产生了冲击,名字对你有了某种影响,所以你的反对本身其实是见证了名字的意义。
我们就这个题来展开说一下在当代社会名字其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它其实是私人领域和领域的一道门,有时候他应该在门内,有时候应该在门外,完全取决于什么?完全取决于权利问题。
我们先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在新闻实践方面其实是有明确的要求的。那如果在一个公共事件、公共灾难发生的时候,如果有人死亡,然后有人失踪,那么媒体记者们是有责任去收集、整理以及公布这些名字的,因为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成为了大家所关怀的这个事情,也就是说整个公共领域都应该关接具体的人,同样人民也有一些非常实用的功能帮助到,就是相关的家,相关的家人去寻找他,或者是其他人获得相关资讯以后,可以通过媒体来反馈出来,所以你会发现当在公共事务的时候,名字其实就是从左边,从门内迈到了门外,它就变成了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事关到很多人的利益跟价值。
反过来有时候他又应该明确放在门内是不可以,就是置之于门外的,他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比如前一段时间在杭州一个别墅里有6个人的这个群体活动,然后警察把他们的非常详细的信息都公布出来了,不仅包含这些人的名字,还包含他们带的器具和他们的行为。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当面对公共权利的时候,个人的名字反而是隐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是人的基本权利,它是应该被保护的。
所以放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来看,那么名字它不仅就是在某些时候是需要被公布的,而且它已经完全成为某种层面上是抗争的一部分。我是觉得疫情三年是我每个人都不能忘的这一部分。在上海疫情很严苛的那一段时间,同时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呼和浩特有一位母亲从楼上跳下来,我们的这个社交媒体上就是有一个母。那么在深圳有一位清洁女工把她的鞋放在这个就是走道上,然后跳了下去,同样我们报道的时候也是深圳的一位清洁女工。所以你会发现这些死者都是没有名字的,这种名没有名字恰好反映出了人命如草芥的现实状态,所以它跟当时的这个管制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体两面。跟名字还有关的事情是什么?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参与作恶的人,他们穿着白色的制服,带着这个面具,然后一切都消失了,面目消失了,名字也消失了,因为没有名字,所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那么名字显然在这个状态里面他已经是权力问题,是压迫和被压迫的问题,就是过于清晰。
那我们回到开头说的齐齐哈尔这个披露11个人的名字这件事情,它其实是有它的缘由跟背景的,那最重要的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时候,然后有很多公民团体去调查这些豆腐渣工程导致的孩子死亡,以及这些孩子的名单,因为把5,000多个孩子的名字一一列出来,就他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这个名单他就已经足以说明很多很多问题了,所以这些公民团体去调查名单的过程中受到了百般阻挠,然后二位在酒店里头被那个暴击,然后有人被限制这个行动自由,然后有人就直接被抓了,还有现在还在域里面的。那显然在这个时候人的名字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抗争,而且是在第一线,这个事情其实是影响还是很深远的,那么齐齐哈尔这个公布名字其实是跟这个事情相呼应的,就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因为我们已经对于权力实在是没有什么,这个就是制约的能力,所以至少可以一种方式来纪念或者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