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讨论中的抬杠实在是让人讨厌,一般来说我们是努力去 Get 对方的未尽要素,以主旨展开对话。但是很多抬杠都会针对问题本身的设定,提出大量的“未尽因素”等,这种抬扛基本让讨论无法进行。但是很意外的是,“上清华和一亿元”这个选择题里面,那些抬杠,却展示出非常丰富的现实来。
我是想先明确一下,这个事情是针对青少年的提问,问题是在最好的教育和足够的钱之间进行选择,基本都选择了“上清华”,这让渴求“一亿元”的青年和成年们哗然,于是这种小小的节目,竟然变成了颇为浩荡的讨论,差不多是个全网话题了,也弥漫到了 Twitter 上,有很多相关讨论。
从舆论观察的角度,这种热点背后往往折射了非常大的心理共识。那么“上清华”和“一亿元”则是让某些深刻的现实清晰展现出来了。这个同时期另一个小的流行话题有关:一个父亲做骑手含辛茹苦 20 年,将孩子教育到大学毕业,然后终于和孩子成为了同事 —— 出现了骑手二代了。而成年人纷纷选择一亿元要躺平,也跟这个有关。人们都在质疑“教育”的价值,它是否对阶层跃迁还有意义,以及,它是否值得取消孩子所有的青春快乐以及消耗父母全部的工作投入。当然更进一步,这个跟当下的躺平,跟经济的下滑等诸多社会背景直接关联。恰好是这些因素的投射,才使的“上清华”和“一亿元”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讨论,并且,“一亿元”获得了比较一致的倾向。
除此之外,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并不局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样,焦虑也是非常现实的。这些多样的困境、焦虑和丰富的“现实主义”就都转变为了抬杠,“那你也得能清华毕业啊”、“人民币能领得出来吗” …… 意识形态和现实、期待和不信任;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现实在花式抬杠中一点点呈现出来。所以这大概是我难得觉得“抬扛”也有点乐趣的时候了。
还是值得记录一下,人们通过这个小话题也展开了很多真实。
也许,更应该认识的是,这个有点二极管方式的提问,本身就是一个超级中国式的提问,一个超级卷和现实主义的提问。事实上,学习是快乐的,提升自己的认识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但是这是自我的事情,是要通过兴趣、学习能力提升抵达的,才足以支撑一个人。所以,上清华这“唯一”或者“极少”的选择,被放得太大了。在一个正常社会,人们对这种顶级学历并没有亢奋式的追求。同样,一亿人民币这种巨额财产也是,同样在中国,对钱的焦虑和永不满足也是一种现实状况。一样,在一个正常社会,如果社会保障充实,钱够用就好,人生还有很多部分值得投入。
对,我读过书,穷,在异国他乡为了身份和钱,以及孩子们的教育焦虑。我昨晚参加了一群朋友的聚会,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很放松,很开心,虽然肯定有各自的焦虑,但是真的很自在。希望生活回到生活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