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大概,日本是一个“大失败者”的乐园吧

大失败者如何在哲学里找到个人和存在?

日本人基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黑船来了,就一直受挫;然后二战失败,包含一个大轰炸;二战前还有关东大地震;昭和都在修修补补,然后泡沫破灭三十年灰心。

所以日本的一些哲学、理论的讨论某种意义就是更合适直接参考借鉴。前题是你的承认自己是个“大失败者”。

在智识上“大失败”很稀缺,你必须对贵国有彻底的不认同,无法融入也未曾富贵。这种情况下,大概能抵达那种“失败感”,这时候,日本还是提供了很多线索,帮助人来进行自我指导。

如果把日本人努力寻找的“日本性”当成一种个体化努力,似乎就很合理,一种身份自觉,通过差异性确立自己。但这种产生的“国家性”其实太大了,所以有顺着国家性谈自己,个人自立;也有反思国家性谈自己,比如存在哲学的引进。

看着国家性那么大为什么这些年还好,毋庸置疑主要是美国效用,既包含压力也包含向往。但同时,从早期伦理学的思考开始,从个人自立到善的研究,就是失败者在国家背景下的思考;二战后狂飙的昭和奋斗史里藏着左派飙进的一段历史,那时候还主要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虽然是积极的但也是失败的另一面,试图接受和消解战败历史—而昭和意义更像是忍辱负重。

再来佛教的回潮、基督教的增长,大概也都是指向个体,后者可能更多是群体关系的再照。等到后续存在主义最为整体哲学思潮,被“繁荣和资本主义”也就是昭和的成果接手了,宅其实代表着彻底的个人性,社会已经跟我无关了,政治冷感持续到现在。

所以想想也有意思,前赴后继无数人论证日本的独特性,到最后接手的反而就是“我就这样了,我们就好好失败者就好了”,“平成废物”就挺好的 …

嗯,这里面之所以有趣就在,一代一代的学者似乎都面临一个问题,为“失败之下”的生活论证合理性,于是就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那些貌似无关的话题,背后都在力挺失败者的个人方式,不管做一个好人,还是要爱,还是宅的合法性论证。

所以就是大失败者的乐园,必须是精神上丧失全部,带着虚无主义但是却要绝地反击,应该总能在日本这个失败者社会里被接纳和慢慢缓过来吧。

上面都是瞎想的,我还没开始学习呢。

补:这里的“反击”不是反击社会或者命运,而是反击虚无以及虚无带来的精神困境。

留言 |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 Google登陆即可留言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