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很不确定,几年前的海棠作者被抓被判,以及陆续几次这类事件,到底是怎样的“传播”效果。从我的角度来看,似乎相关的声音还比较多,墙内墙外都如此;但是一想,毕竟言论管制这么严格,此外呢,年轻人可能未必有那么多时间在“可能传播讨论这类信息的平台”上。
毕竟世界主要还是抖音和小红书的。我相信作者们是有社群的,她们/他们可能还是知情的。社群信息有很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私密传播了一些普通平台上得不到或者不强调的资讯,但是社群信息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可能存在自身维护的导向问题,它还存在“人多壮胆”的效果,也就是说,很难激起人们“逃跑”或者“转向”或者“处理后事”的心情。
在新闻的作用有关的讨论里,主要就是“监测社会”,我们通过新闻来监测社会,了解到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让自己规避风险,调整作为等等。这个既有微观事件层面的,比如警察开始抓作者了,警察开始抓 Web3 了;也有宏观社会层面的,比如你身处一个警察国家,或者blabla …
所以可能更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单个事件”,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更多会觉得,那个人可能钱太多了,或者那个人可能是出头鸟,或者那个人是很个例。无法把事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对,就是整体上这个国家被包裹得花枝招展的,积极向上的,全世界最安全的等等。因为我们没有新闻业,新闻业某种程度是报警业,没有了整体社会的报警,我们很难认识“极权板结”,“警察社会”这些概念或者整体变化,于是,总是没有做好准备。
我倒是悲观的,就是可以解决的方案太少,近乎没有。但是你基本上只能做到,熊来了你比同伴跑得快。我其实是很难想象,一个热爱写作并以此谋生的普通作者,丢掉这个选择,还能做什么,或者还能觉得生活有意义吗?这个角度来说,完全割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快速转入地下作战,增加执法成本,让自己更难被找到,或许是必须的。
总而言之,新闻就是警报。想起我当老师那些年,每次都要让学生翻墙,保持对墙外信息的了解,算是尽到了职业和专业的基本职责吧。
海棠作者这类事件也依然只是开始,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卷入到怎样的体制性规模化伤害里,且行且谨慎吧。🤷♂️
留言 |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 Google登陆即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