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继续说说拉黑的外二则,以及社交媒体生态

写了《拉黑是社交媒体上,正常人的最低道德责任,普通人的基本媒介素养》,主要是为了拔高“拉黑”这一行为,帮助一些人克服自己不好意思的心理,或者说克服自己某些来自“公共”这个概念的价值观遗留。

补充讲一下,如果还有人反对拉黑,基本上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交网络生活史”刚刚开始,仅仅是以人际关系的礼仪来说,都不觉得拉黑是 ok 的,他还没有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需要,如此而已。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另一类是“流量贩子”。作为一个渴求流量的人来说,对流量自然是没有底气排斥的。有些人掌握了流量法则,完全工作流,其实也不会花时间在讨论“拉黑”上,帐号是它而不是他,不需要真实人格主体性,就是方法论,因此忙着寻找自己的受众。但有一些又在乎流量,又参与了个人主体性进来的,大概就会偶尔在意一下。

我是觉得需要可以甄别他们的方法论,如果方法论本身存在谣言,误导等各种,要尽快拉黑。人不可能永远处于警惕状态,不然给信息骗子任何机会和可能性。

值得讨论的是最后一类,就是收到“公共”价值观影响的,认同发言背后的言论自由价值观,同时认为人应该所谓“兼听”,要综合多方意见之类。这种人非常让人担心。那些主体性很强,有自己价值观的人很快会走上“拉黑”的道路,但是有些性格良好,类似班级上成绩中等的普通好学生那种,可能就会被卷入到混乱的争论里,可能还继续持有“不拉黑”的态度。

一些问题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帖子里写过了,另一些问题是,什么是公共?社交媒体能构筑公共吗?我想认真的说,一般意义现在的社交媒体是无法构筑公共的,它更多的是构筑极端言论,通过争论的过程强化价值观,极化观点,这不是“协商的,讨论的”公共领域。可能有某种“公共领域”或者“共同生活”在这样的浪潮里里阴性存在,那如何发现它呢?恰好要通过大量拉黑那些极端的表达和伪装的流量号,慢慢清退,腾出一点点公共的空间。

必须意识到这是完全不同的时代。

于是,关于社交媒体生态,除了流量,公共还有交友和生活,后者是一类,这一类大概率是更早更坚定的采取“拉黑”做法的吧。特别特别特别有意思,这类人反而会面临不断的微小挑战,就是你的生活和交友,在一个极端表达的时代,公共情绪的时代,如何不让它们席卷和摧毁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联系”,嗯,很有挑战。

就是很容易的想象,你在海边搭建沙堡,但是海水随时涨潮,一个交流愉快的朋友突然参与到观点论争里,一个很认同觉得志趣相投的朋友原来恐同,嗯,就很有意思啊,虽然我知道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很大的困扰。

这就是一个方法论重建的时代,拉黑对自己是防御,对公共是建设,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更具建设的方法论,还没有开始呢,尤其是对个体生活来说。

留言 |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 Google登陆即可留言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