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最近这三十年“支那”重回中国人日常语言,以及为什么“支”是个独立词

我本来想发条 X 帖:

了解的人都知道,作为阴阳怪气大汉族中心主义者,都是认为Cina是Qin(秦)的音译(此处省略中古音研究xxx字),“支那”本质是对秦朝的复辟,哦,崇拜,充分表明了“秦制两千年”传统古国文明的魅力 … #册那你在说啥

默默删了,还是要克制自己滑稽。

但这个其实有所指,本质是想说,追溯“支那”这个词的做法是混淆,是转移,是让话题无法讨论。所有(假设)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点:我们从什么时间开始讨论起?

“支那”这个词是有结论的,哪个AI都可以帮你捋一条线。但最近二三十年它怎么回到中国人的日常语境里,怎么再输出到海外和台日,勉强可以作为我们讨论话题的开始,我是说一定要以“支那”作为对象的话。

(稍后讲我不以它为讨论对象。)

一个成年人对这样的“支那”重回是有体感的,先是要继续大力搞爱国,就有了反日和抗日剧;抗日剧在影视审查机制下成了安全出口,变成了超大量的抗日神剧;抗日神剧的老年观众作为受众,年轻观众做为生产者,抖音这类社交媒体尤其是视频接受了“支那”。

对,整个支那回潮都是“中国内政”。

社交媒体就是吵架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词语武器和敌人,“支那”进一步产生了多样使用,当然,也输出了 …… 说这两个字就能激怒讨厌的人,那它真的太好使了。

所以如果非要拿“支那”做为讨论对象,各位从“内政”开始肃清我是支持的了,总而言之最早追溯也是到此就好了。不然就要回到文章开头,支那大概率是“秦”朝的音译。

但我觉得这个词讨论起来过于啰嗦,容易分散。互联网上是用“支”这个字来替代了。它的出发其实还蛮有意思的,就是它更多作为形容词,“这个人太支了”或者“支性”。然后呢,它主要代指“中国人劣根性”,鲁迅到柏杨也有一脉相承但确实,也是没必要往前追溯。

比如排队、比如尊重他人、比如歧视、比如不告自取,这些支性讨论,作为互联网追求压缩简洁,这个词好用也有一定价值。但当它从讨论变成攻击,尤其被海外华人和所谓反贼接手,放在就是用来吵架和发泄的社交媒体上,就发展为支黑。同样,你说我支我说你殖,你支黑我反支黑来来往往。

我觉得“支”是单独的词,就是因为它有非常明确的上面这个语境,范围并不大,词义也算准确,独立看待就不容易混淆,想要认真讨论比较容易不转移,共享词义更容易。

嗯。大概如此吧。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前两天写完相关主题相关主题的文章,又和朋友录了一期视频录了一期视频,也提到这个议题,可能语言说的更清楚一点,总而言之,循环争论意义不大,不如看看“到底在网上表达,是否还能有微小价值”。

不过我很推荐这期视频,十分推荐:

留言 |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 Google登陆即可留言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