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东西都被中断过或者就一直断着了。文学也被掐断,现代文学被革命文学接手。然后终于在文革后开启了伤痕文学,但被文联接手。现代性小说一半文联一半约等于亚文化(半地下感)。再接下来商业和媒体支撑的文学时代刚开始走走就流量时代了。虽然商业和流量都不是“矛盾”,但主要是收入模型,不可能支持“正儿八经”的文学探索了。
但这好像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值得细讲。简单来说,就是你看过去这些年“东北文学”其实是集体意识/记忆,是消化和完成共同叙事,很特别也厉害,只是它没有能量一直支撑。毕竟“东北”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很难“实践”,人散到了各地,东北也依然在被消耗着,没有自主性。
这么说就可以想象一下,鲁迅郁达夫巴金这个年代要通过文学完成的东西其实是很重要的,革命文学化以后完全改变了“叙事”,所以那几十年的黄金时代抹去了。后面伤痕文学、当代文学的阶段、实验文学什么的,但凡可以真正是经典意义文学的,好么被收编要么来不及完成。
所以就是整个国民共同体是没有文学作为通感、共情存在的,所以就是“文化”里没有砸下去一堆坚实的故事进去一堆文学进去来垫好基础,形成“共同体”内在的脉络。
突然想到这些,就是看日本的现代文学史,跟近代算是连着,但开启了这种“整体叙事”,类似夏目漱石这一代到川端康成这一代,大概那么几百个大作家把“日本叙事”实现了,把很多个故事埋到了社会的根基地方,进入了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成为经典,暗暗指导了后期的各种故事。某种意义村上也是这一序列下来,只是他的时代已经不是文学话语的时代了。
那些写了一些好故事并且滋润了几代人,成为文化内核的人,该多幸运啊。
留言 |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 Google登陆即可留言
勇敢的开启评论测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