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我们还需要纪念 512 汶川大地震 吗?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的第 17 年纪念日。我迄今觉得它应该叫做“汶川大地震”而不应该是“汶川地震”,或者更准确的应该叫做“汶川 512 大地震”。我想象不出来它有什么理由缩减或者极简化。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问责问题,然后就是全面打压。然后是救援问题,全国蜂拥入川的民间组织更像是一次“集体暴露”,不需要“引蛇出洞”,然后就是民间力量的全面压制和取消。还有捐款问题,香港,台湾,世界和普通老百姓无数的就捐款涌入四川,被国家基金会陆续接手,变成不确定的报告。更夸张的是,“救援”这种事情开始疲惫化,后面的四川地区其他的小震和洪灾,以及陆续几年的大洪水,救援的实际程度很难说。

512在我看来就不是大地震,而是开始了一场大溃败。社会更快速被取消,权力更警觉且凶猛地肆虐。

汶川大地震揭开的这场大溃败背后,还有非常强烈的叙事拉扯,话语权斗争。官方在当时就一定要全面接手叙事,所有电视台转播央视,虽然并不是当天或者次日就反应过来。还能继续传递信息和真实的民间网站, blog 和社交媒体,就开始了漫长的高压力的“取消”过程:关闭/审查/备案/循环上升了的压力完全驯服了言论的所有空间。

所以次年开始,每年看看人们是如何纪念和表达的,就变成一件别有滋味的事情。开始旗帜鲜明,然后慢慢含蓄,隐藏,最后疲惫了放弃了。然后官方不断在舆论引导的阵线,用新的方式证明社会主义的伟光正,虽然内容量在减少,但总是及时准确出现,接手人们的记忆和纪念。

我今天的 X 时间线上,人们已经毫无力气了,准确是大概是已经遗忘了吧。流量是一种广泛的记忆摧毁机制,而 512 汶川大地震的流量价值已经很低了,只看到艾未未老师继续发了他搜集因为豆腐渣工程导致地震中大量死亡的在校儿童的名单而被警察打的照片,很惊险,如果不是后面检查及时,他可能会因为脑部内出血突然死亡,诊断时被认为是高危立刻住院和手术。他大概是可以一直记得 512 吧。之前声声不息这个项目在我的时间线上似乎平息了,不知道是没有了还是算法帮我隐藏了。

我特意打开了微信朋友圈,在体制内工作的联系人还陆续有纪念,主题一个就是英雄救援,另一个就是汶川感恩。叙事完全确立,记忆完全修正,纪念完全标准。

我们还需要纪念 512 汶川大地震吗?这个问题当然不需要回答,回答就是“当然需要”。但是这个问题它就是非常诡异,因为你找不到方法纪念,而纪念是一个公开的/群体的/仪式性的事情,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构成不了一次社会纪念。

只能再次感慨,我们是如此的“公共无能”,每当此时,我就更加由衷的觉得社交媒体小丑横行网红震惊的时代,过于丑陋。

留言 |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 Google登陆即可留言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