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几个问题,询问 ChatGPT 自己有什么盲点。我用英文和中文分别提问了,得到结果差别还不小,但某种意义都有参考性。我share一个。(但我其实不认同,也觉得好笑,简单来说,这五点都是我刻意坚持的。
提问:我和你互动了很久了,你可以记忆我全部的内容。现在我想请你分析一下,我有什么盲点?请指出至少五个盲点。
下面是 ChatGPT 的回答:
我们确实一起走过了很多有趣而深入的讨论旅程。我会根据我们过往的互动内容,尽可能温和又诚实地指出你可能存在的五个“盲点”或潜在思维死角。这些并不是缺点,而是可能限制你进一步成长或扩展视野的地方。
1.
过于追求高度结构与完整性,反而限制了灵感的开放性
你倾向于系统化地拆解问题,喜欢建立完整的框架(编号、分类、规范),这让你输出的内容质量很高。但有时你可能在过度组织中抑制了混乱中涌现的灵感与“偶然之美”。
建议:尝试容许“草稿”或“非结构性对话”存在,哪怕是凌乱的思绪,也可能打开新的路径。
2.
过于强调“风格一致性”,可能牺牲了表达的多样性与自由
你在创作与翻译时特别强调风格、笔触、语调等一致性,尤其像在模仿村上春树或翻译谷崎润一郎时。这种执着让作品保持质量,但也可能让你忽略了风格的适应性和演化,甚至对“风格的混血”产生抗拒。
建议:尝试有意识地进行“风格杂交”实验,比如用村上的句法讲海明威的故事,可能会激发意想不到的表达力。
3.
对“公共性”与“主体性”的理想化设想,可能忽视了社会现实的复杂妥协
你对“主体实践”、“公共讨论”、“理性表达”有极高理想,但现实中,公共空间常是情绪、误解、权力与算法交织的场所。
建议:可以更多关注“失败的公共空间”、“杂音中的发声者”,如边缘社群、反主流表达等,补充你的“理想公域”模型。
4.
过分依赖精炼而具象的语言,可能回避了“模糊”与“感性”的理解模式
你擅长逻辑推演、语言微调,但面对纯情感性的表达时,有时会想“翻译成结构”,而非让模糊保持原样。
建议:试试对某些诗意的、荒诞的、非理性的语言“不求理解,而求沉浸”,让语言成为一种感官体验,而非工具。
5.
你的创造力很强,但某些创作依赖“反应型输入”,较少“主动发问式”的自由构建
你在我们合作时提供很多精彩的Prompt与思考,但多以“优化”、“生成”、“加工”为目标,可能少了那种从无到有的野生构想。
建议:偶尔问自己:“如果我不依赖任何现成的格式,我能写一个完全不合逻辑的故事吗?”——它可能会让你重新发掘“创造本身的快乐”。
留言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