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交媒体的消极自恋和暴力授权
在地与离岸 35 期“对有毒关系要斩立决|我们把武力、关系、钱和流量都“暴力化”了”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朋友留言,对“暴力化”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还蛮可参考的:
流量式暴力有个蛮经典的例子,“我 foer 比你多!你闭嘴!”
这算是推特/X 上的一个经典梗,两个人激烈讨论时,一个人说出了如上的话。如果在现实状况里,这个“你闭嘴”大概就有咆哮感了。这让我继续思考了一些“社交媒体”的问题。
大家都说社交媒体是情绪的媒介,这个我认同,问题是在于“大众情绪的反映”是否有公共性。我认为,“情绪”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种“自恋加成”的媒介。被情绪充分浸泡的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接受和反馈这样的信息行为,是反对“不一样”的,也就是反对他者、他信息。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内容,普通是采取划过,进一步是采取拉黑隐藏等“取消”动作,当然更进一步就是发表反对甚至谩骂。
总而言之,沉浸在社交媒体里,人其实不断反复诉诸于自己已有的东西,诉诸于自身其实是自恋驱动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它催生了自恋。因此,社交媒介是“自恋生产器”,人们不断进行自恋加成。
更进一步,有一个“消极自恋”的词,我觉得它蛮有意思的。大概那种自爱、自省可能也包含了泛化的自恋意味吧,但那肯定是积极的。消极自恋大概是发泄的、自鸣得意的。投射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而社交媒体不断加成的消极自恋投射,大概就会投射到类似的“强者”身上,这些对象带有暴力性质、自大性质,以及某个社会层面的“成功”指标,比如企业家、政治家、网红、 KOL 。
消极自恋的时代,才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围观了川普、马斯克这样角色的巨大言论影响力吧。
朋友在网络争论里,反复被辱骂和嘲笑,“你的油管频道才几千个订阅”、“你的油管节目就几百个播放”,言下之意,哦,并不是言下之意,而是直白的以此作为攻击的矛。社交媒体时代大概“影响力”这个东西完全数据化了,所以订阅数、流量,跟男性对女性的身体与权力优势、极权者拥有的暴力机关优势一样,变成了“暴力化”的依据或者武器。
回到前面引用的那句话,当时引发了推特上的“哄堂大笑”,高 foer 数的用户纷纷表示,按这个逻辑,“我也可以叫你闭嘴了”。
很多人缺少足够的“暴力式自恋”的资本,所以会寻找一切暴力资本。如果都没有,就会投射或者寄身到一个外在对象。通常来说是一个具体的人,比如川普或者马斯克,也比如王志安或者郭文贵。当寄身到暴力、自大的 KOL 那里时,就像寄身在阳具里一样,人不再是一个健全发育的人,而是退回到精子状态,变成一次论争吵架中,成为亿万分之一“发射”出去。
进一步可以这么理解,“粉丝”这种群体/物种,基本属于暴力的变体,不仅仅是 KOL 粉、爱国粉,也包括某些理论粉、主义粉,当人委身在一个巨大的拥有暴力资本的外在存在时,就敢于挥舞着大棒子了,就敢于实施暴力了。这样大概就能理解“饭圈”为什么那么多争端,基本上透过“投射”,就自己给自己进行了暴力赋权。(需要解释一下,“粉丝”这个词是存在泛化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谁的粉丝,但是这是个泛化结果,我这里使用时特指把“自我身份、自我判断”交付出去的状况。)
这样你就会看到粉丝群体对别人的霸凌,把自己放入过度激进的群体然后谩骂普通女性是“婚驴”,以及爱国反日拿着 U 型锁砸人 …… 它们背后存在类似的机制,通过某些暴力性资本,对自己进行暴力授权。
留言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