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语言更难下沉,更没份量,更失去信用

虽然我们都知道语言本来就是在使用中变化的,作为观察对象,它更多要被尊重,不断呈现出新的事实结果,人们充其量就是总结一下而已。但情况还是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带来了语言很多问题,既值得观察总结,也值得采取批判立场,而不是一味等待和迁就事实结果。

一个典型情况就是,人们对于“显赫词汇”有一种快速网红化的现象,同时自媒体的参与放佛是在分食这种“显赫”,过度使用的结果是将它庸俗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用法,如果火了,那么很快一周内大家天天使用它,比如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获奖以后,接受采访,说使出了“洪荒之力”,可能还有人能想到当时激动的,开心的,有点婴儿胖的姑娘的表情,所以这个词的流行,是带着那种“亲切莞尔”的气质的。但是一个月的时间,普遍盖地的使用,显示取消了这种气质,再然后一两年的时间它某种意义就消失了,不再具有灵光。

我有时候会想,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很难理解“无厘头”这个词了,我们年轻时候的无厘头文化,某种意义算是沉淀了,下沉为一个时代词汇,也能持续在历史和学术里见到,但是它明确已经退出了日常。“洪荒之力”也是。这样人们不断追求新词汇,不断产生新流行,又不断哄抢流行的流量,分食新词的魅力,它就来不及沉淀下来就被抛弃了。

确实人们总会找到可以使用的新词,但是对于我来说,词语和语言还是有高低之分,而且我觉得它们也会有自己微妙的确切位置,比如无厘头或者洪荒之力,我还是很怀念这些词携带着的那些源初魅力的。

词语除了难以下沉,变成日常词汇,写入词典以外,它们也还遇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份量越来越轻。一个小小的变化,你就大呼小叫“震惊”……然后人们发展出一种流量写作方法,在X上报道新事物,尤其是 Ai 进站,就喜欢“震惊了”,于是一天要看到几十次震惊,结果是大家都实在震惊不起来了。这个词也就不再就有它原来的份量,越来越轻,人们用得越多,逼迫读者震惊次数越多,它也就越轻。

想到微信群有了以后,有段时间大家管别人叫“大佬”,就是客套和抬装,一时之间,群里每个人都是大佬,连我这样的普通角色也被大佬了很多遍。可是这样偶尔真的来了重量级角色,似乎称之为“大佬”反而是一种怠慢,所以,“各位各位,这次进群的可不是一般的大佬,这位是巨佬,他 如何如何简历介绍一番”。这样,大佬这个词变得太轻了,必须创造出一个“巨佬”。可是很快为了给人面子,不得不多用几十次巨佬,这个词也没了份量。

在当下,甚至“加税”因为川普政府,虽然实际上分量很重,但是在语言市场上,它也变得飘忽了。

词语失去份量,变得越来越常见,但它算是“词语失去信用”的一个子集现象。而,词语失去信用这件事情,正在越来越普遍。理由也很简单,在社交媒体上抢夺注意力,或者只求流量,自媒体们不断发展夸张,惊吓的用词方法,创造了很多新语句,然后很快便其他自媒体学习流行开来;更进一步,我们普通人说话,也必须借用这样的语句才能被关注,或者不自觉感染了病毒。语言的信用就没了。比如,“不得不看的什么什么”,大概率都是可以不看的。否则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面对每天无数条“不得不看”呢?甚至离开屏幕,你也呼吸到空气,吃到饭菜,活下来的。

当然还有权力的参与。权力参与以后,对某些词语宣布了占有,这些词语也就失去了光华。比如“伟光正”,同时让三个词丧失了信用。这是一种真实真切的失去信用,因为宣传话语并不符合实际。同样,自媒体们和人们日常夸张的使用这些“不得不”或者“震惊”,完全是一种技术,夸大/不真实的技术,准确说,欺骗的技术。

是啊,都是骗子,满嘴谎言。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是真切真实的失信了。

普通事物、普通词语,原本有各自的位置,原本有自己微妙的意味,原本有自己的光华,因为语言这个整体发生了各种扭转,那些确切微妙和光华就都被取消了。

标题和URL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