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游山打猎 油管频道
嗯,在想一点问题

等我想想,我到底在想什么?

问题经常就是答案,问题也经常就是权力

我以前很认真讲过“电车难题”这个话题,提出问题的人会使用“如果”这个词:如果一辆电车开过去,轨道上绑着5个人;有个轨道扳手可以转换轨道,这条轨道只绑了一个人;如果是这样,是你的话,你会扳这个扳手吗?

我的答案是:为什么是我来回答?为什么是你来提问?谁在开车?会不会是开车的人的责任吗?谁把人绑在铁轨上的?

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你会发现提问者把你置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的、考验的处境之中。可是,你为什么要就范呢?

哲学家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它或许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这依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但是它以各种变体出现时,往往就包含了“我要把你甩入泥潭”的恶意,某种意义上,也在利用话语权力。话语隐藏着一种奇怪的权力,有时候是用抬杠、撒泼和无耻来实现的。

在推上我曾看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给你一千万,你会抛弃你的猫吗?”

这个帖子可能只是一个流量贴,某种意义,可以考虑隐藏或者拉黑这些处理方式。不管怎样,说“会”和说“不会”都很奇怪,毕竟说会彰显自己道德不足,说不会还可以接下一句“那是你没拿到钱”或者“装逼道德犯”。

一个问题可能是由于语境的。这个问题也大概有自己的语境。比如说疫情期间打猫杀猫打狗杀狗以及遗弃猫狗,引发了很多讨论,不少人认为“就该如此”吧。另外“保护动物”在过去二十年简体中文语境里终于成为了“政治正确”,也就引发了反弹甚至虐待猫狗,很多人对厌猫做了奇怪的辩护。

这就是“语境”,虽然是推测,但是很可能本质上,提问者已经呈现了自己的立场。对吧?诸位能读到提问者的立场对吧?所以,还是应该回到拉黑或者隐藏的动作来,不是偏激,而是提问者并没有讨论的意图。问题经常就是答案。

问题似乎直接关联回答,所以仅仅从语言本身,问题就是一种行使权力的行为(即使它是空浮着的气泡权力),而回答问题往往接受了这种权力:对方一下站在主动地位,自己置身被动了。更别说,很多人在家庭、公司都会遇到不得不去借住一个问题的被动情境。

如果没有被授予权力怎么办?提问经常就是一种撒泼打滚式的滥权,毕竟在路上遇到这种撒泼打滚的,你也只会选择放弃路权,绕道而走。

还有很多撒泼打滚的“如果”。“比如说,如果给你一次当独裁者的机会,你会放弃吗?”,这种问题难免就是在给独裁辩护,而且还是那样,把你甩到道德考验之中,如果你说放弃等待你的就是“道德逼、道德婊”,当然,我希望他们用“道德犯”这个词。

“如果中国民主了,难道不会如何如何(一百种糟糕的可能)吗?”,同样这样的人你不懂得民主,也不愿意接受过程,只是在极权之下还能舒服苟活而已。

问题经常就是答案,问题经常就是权力。所以大家警惕“如果”二字,很多如果都是撒泼打滚。你还是绕道吧。

 

标题和URL已复制